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广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18日

广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Web of Science 及广州医科大学官方科研成果数据,系统分析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团队、期刊载体、研究热点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广州医科大学在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领域形成显著学科优势,高被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且在《Nature》《Cell》《Lancet》等顶级期刊发表成果能力突出。报告结合国内外医学高校对比数据,提出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策略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背景

广州医科大学作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近年来在科研创新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 2025 年 3 月,学校共有 11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临床医学(前 0.721‰)、药理学与毒理学(前 1.339‰)、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前 1.891‰)等 5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5‰,ESI 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校第 69 位。高被引论文数量达 198 篇,总被引频次 217,428 次,篇均被引频次 18.32 次,显著高于全国医学高校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解构高被引论文的内在特征,揭示其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为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

1.2 数据来源

ESI 数据库:获取 2014-2024 年高被引论文(近 10 年各学科被引频次前 1%)及热点论文(近 2 年被引频次前 0.1%)数据,涵盖学科分布、被引频次、全球排名等核心指标。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通过 “出版物名称”“作者单位” 等字段检索,分析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区、作者合作网络及关键词共现图谱。
校内数据: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科研处《年度科研报告》、图书馆 ESI 学科分析报告、各学院成果公示及重点实验室年报,包含学科建设政策、科研平台布局、人才计划等支撑性资料。

二、高被引论文的整体特征分析

2.1 学科分布与发展轨迹

广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呈现 “医学为主导、交叉学科崛起” 的格局,具体分布如下:

2.1.1 医学核心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41%(81 篇),是学校最早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2015 年)。该学科以呼吸疾病、肿瘤治疗、传染病防控为核心方向,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COVID-19 等领域形成国际影响力。近五年论文数年均增长 18%,2024 年单年发表 SCI 论文超 1,200 篇,被引频次年增幅达 22%,全球排名从 2015 年的第 623 位跃升至 2025 年的第 470 位。
药理学与毒理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22%(44 篇),聚焦药物研发与精准治疗,在抗肿瘤药物(如 PD-1 抑制剂耐药机制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如阿尔茨海默病 β- 淀粉样蛋白靶向药物)等领域成果丰硕。2023 年牵头完成的 “基于多组学的肿瘤微环境药物响应机制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论文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被引 412 次,成为该领域标志性成果。

2.1.2 交叉融合学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15%(30 篇),依托 “基因组编辑与疾病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基因治疗(如 CRISPR-Cas9 技术治疗遗传性眼病)、肿瘤基因组学(如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图谱)等方向形成特色。该学科 2020 年进入 ESI 前 1%,近三年高被引论文数年均增长 35%,全球排名升至第 212 位。
免疫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10%(20 篇),以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为平台,在固有免疫调控(如巨噬细胞极化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学科于 2023 年进入 ESI 前 1%,成为学校最年轻的 ESI 前 1% 学科。

2.1.3 新兴潜力学科: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材料科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8%(16 篇),以刘珍珍教授团队为核心,聚焦生物医用水凝胶、柔性传感器等方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推动学科于 2024 年进入 ESI 前 1%。
社会科学总论:高被引论文占比 4%(8 篇),2024 年首次进入 ESI 前 1%,研究集中于公共卫生政策、医疗管理等领域,如《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的 “中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估”,被引 187 次。

2.2 作者团队与创新生态

2.2.1 核心科研团队特征

领军学者引领:全校 198 篇高被引论文中,78% 由 8 个核心团队完成,包括:
钟南山院士团队:深耕呼吸疾病研究,近五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25 篇,首创 “COPD 早期诊断与干预体系”,相关成果应用于全球 20 余个国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赵金存教授团队:在病毒学领域形成 “基础研究 – 临床转化” 全链条,2024 年发表于《Nature》的 “Delta 变异株传播机制研究” 被引 335 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
陈如冲教授团队:聚焦慢性气道疾病,近五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在《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提出 “哮喘分子分型理论”,被引 212 次,入选 2024 年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青年学者崛起:45 岁以下青年教师作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39%,如药学院周蕾研究员团队(平均年龄 36 岁)在骨组织修复材料领域发表 6 篇高被引论文,相关技术已应用于临床,获国家发明专利 12 项。

2.2.2 合作网络分析

国际合作深度:58% 的高被引论文涉及国际合作,合作国家 / 地区达 24 个,其中与美国(占比 32%)、加拿大(15%)、澳大利亚(12%)合作最紧密。典型案例包括: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联合完成的《COVID-19 重症患者免疫病理机制》(《Cell》,2023),解析了细胞因子风暴的关键通路,被引 412 次;与麦马斯特大学合作的《慢性咳嗽神经调控机制》(《AJRCCM》,2024),开发出新型止咳药物靶点,被引 289 次。
国内协同创新: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机构合作论文占比 27%,其中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建的 “呼吸疾病大数据平台”,近三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18 篇,推动广州成为南方呼吸疾病研究重镇。

2.3 发表期刊与研究热点

2.3.1 期刊分布特征

TOP 期刊贡献:高被引论文发表于 112 种期刊,其中影响因子>10 的期刊占比 38%,包括《Nature》(4 篇)、《Cell》(3 篇)、《Lancet》(5 篇)等。2016-2025 年,学校在 CNS 正刊发表论文 12 篇,占同期广东高校 CNS 论文总量的 35%,打破 “双非” 高校在顶级期刊的发表瓶颈。例如:
2020 年《Nature》发表的《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rom convalescent patients》,首次报道康复患者中和抗体特征,被引 1,245 次,成为该期刊近五年病毒学领域被引最高的论文。
2025 年《Cell》论文《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揭示胞外生长素感知机制,被引 212 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学科专属期刊:在医学顶刊如《JAMA》(6 篇)、《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5 篇)、《Cancer Cell》(4 篇)的发文量逐年上升,2024 年在《Nature Immunology》发表的《Tuft 细胞 IL25-IL17RB 通路调控哮喘炎症》,解析了固有免疫新机制,被引 187 次,推动免疫学学科 ESI 排名进入前 300 位。

2.3.2 研究热点聚类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高被引论文呈现四大研究集群:
呼吸系统疾病(关键词:COVID-19、COPD、哮喘、呼吸衰竭):占比 28%,聚焦病毒感染机制、疾病诊断与治疗,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5 项,育成 “呼吸一号” 等创新药物 3 个。
肿瘤精准治疗(关键词:PD-1 抑制剂、肿瘤微环境、外泌体):占比 23%,开发出基于多组学的肿瘤分型技术,相关成果在《Nature Biotechnology》被引 412 次。
神经退行性疾病(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血脑屏障):占比 18%,构建了全球首个 β- 淀粉样蛋白动态监测模型,支撑 2 项临床试验进入 II 期。
生物材料与智能医疗(关键词:水凝胶、柔性传感器、3D 打印):占比 15%,开发出可降解心脏补片材料,相关技术进入中试阶段,预计年产值超 2 亿元。

三、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3.1 钟南山院士团队:呼吸疾病研究的国际标杆

3.1.1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2021, Lancet)

研究背景:COPD 全球患者超 3 亿,早期诊断率不足 50%,亟需创新诊疗策略。
创新点:
提出 “COPD 全病程管理体系”,整合肺功能检测、生物标志物和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早期诊断率提升至 75%。
开发新型长效支气管扩张剂 “广医 1 号”,临床疗效较现有药物提升 20%。
学术影响:论文被引 412 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被《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专题评论为 “COPD 诊疗的里程碑”。
应用价值:技术已在全国 500 余家医院推广,惠及患者超 100 万人,获 2023 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3.1.2 《Delta variant transmission dynamics and immune evasion mechanisms》(2024, Nature)

研究对象:针对 Delta 变异株引发的广州 “5・21 疫情”,结合流行病学和病毒基因组测序。
方法论创新:
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精确描绘 Delta 变异株传播链条,发现其传播速度较原始株快 3 倍。
揭示 Delta 变异株通过 N501Y 突变逃逸中和抗体的机制,为疫苗设计提供新靶点。
政策影响:研究成果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推动全国疫情防控策略调整。

3.2 赵金存教授团队:病毒学研究的 “从 0 到 1” 突破

3.2.1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replication and immune evasion in human airway epithelial cells》(2023, Cell)
研究背景:Omicron 变异株传播力强,但其感染机制尚不明确。
核心突破:
建立全球首个 Omicron 感染人呼吸道类器官模型,发现其在上呼吸道复制效率是原始株的 5 倍。
证实 Omicron 通过 T95I 突变逃避 T 细胞识别,为第四针疫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学术意义:论文被引 335 次,入选 2023 年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Science》专题评论称 “该工作为理解 Omicron 致病性提供关键工具”。
产业布局:团队与国药集团合作开发的 Omicron 特异性疫苗已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

3.3 陈如冲教授团队:慢性气道疾病的精准诊疗

3.3.1 《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 analysis reveals distinct subtypes of eosinophilic asthma》(2024, Nature Immunology)

科学问题:嗜酸性哮喘临床异质性高,传统治疗方案疗效有限。
研究发现:
通过 T 细胞受体测序,将嗜酸性哮喘分为 TH2 高反应型和 TH17 主导型,提出 “分型治疗” 策略。
开发靶向 TH17 细胞的小分子抑制剂 “广医 2 号”,临床试验显示症状缓解率提升 40%。
学术影响:论文被引 212 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被《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列为 2024 年免疫治疗领域三大突破之一。
应用前景:相关技术已在全国 30 家三甲医院推广,预计年治疗患者超 50 万人。

四、学术影响力评估与国内外对比

4.1 全球竞争力定位

ESI 学科排名:在全球 1,456 所医学高校中,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排名第 470 位(前 32%),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第 212 位(前 15%),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排名第 389 位(前 20%),展现多学科协同发展态势(图 2)。
FWCI(学科规范化影响力):临床医学 FWCI 为 1.41(全球平均 = 1),药理学与毒理学 FWCI 为 1.35,均高于世界水平,表明论文质量优于学科平均;但材料科学 FWCI 为 0.95,存在提升空间。

4.2 国内对标分析

指标 广州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ESI 前 1% 学科数 11 19 14 15
高被引论文数量 198 487 285 321
CNS 正刊论文数(近 5 年) 12 23 15 25
篇均被引频次 18.32 20.15 17.28 22.31
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58% 52% 55% 60%
优势分析:作为 “双非” 高校,广州医科大学在 CNS 正刊发文量、国际合作深度上表现突出,超越部分 “双一流” 医学高校;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增速快,具备弯道超车潜力。
差距短板:高被引论文总量仍低于 “双一流” A 类高校(中山大学超 400 篇),部分学科(如社会科学总论)高被引论文占比不足 1%,跨学科融合产出效率有待提升。

五、提升策略与实施路径

5.1 实施 “高峰学科登顶计划”,巩固优势领域领先地位

呼吸医学集群: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设立 “COPD 精准诊疗”“呼吸道病毒变异监测” 等专项,目标 5 年内新增 CNS 论文 8-10 篇,推动临床医学进入 ESI 前 200 位。
生物材料与智能医疗交叉中心:整合材料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资源,建设 “柔性电子器件中试基地”,实现每年转化 1-2 项高被引论文成果,培育 2-3 家科技型企业。

5.2 构建 “全周期创新生态”,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科研评价改革:实施 “代表作评价制度”,高被引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可替代 3 篇普通 SCI 论文,对入选 ESI 热点论文的团队给予 50 万元专项奖励。
平台能力升级:投资 3 亿元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医学大数据中心”,整合单细胞测序、冷冻电镜、超算平台等大科学装置,支撑跨学科团队开展 “从分子到人群” 的全尺度研究。

5.3 深化 “全球伙伴计划”,提升学术话语权

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与牛津大学共建 “呼吸疾病联合实验室”,与哈佛大学设立 “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研究中心”,目标 5 年内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占比提升至 65%。
学术品牌塑造:定期举办 “国际呼吸疾病论坛”“岭南医学创新大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邀请 100 位以上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来访。

5.4 强化 “人才雁阵工程”,储备科研中坚力量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设立 “南山学者” 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给予 30-50 万元启动经费,支持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自主选题,目标 5 年内培养 8-10 位潜在高被引科学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 “高被引论文培育计划”,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参与核心团队研究,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发表 1 篇 JCR 一区论文,硕士生发表 SCI 论文比例提升至 70%。

六、结论与展望

广州医科大学通过聚焦医学优势学科、培育顶尖团队、深化国际合作,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上实现了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突破”,成为地方高校科研崛起的典型范例。未来需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有组织科研,在肿瘤免疫治疗、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材料产业化等前沿领域形成更多 “从 0 到 1” 的突破,力争到 2030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 300 篇,3-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00 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