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福建农林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18日

福建农林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Web of Science 及福建农林大学官方发布的科研成果数据,系统分析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团队、期刊载体、研究热点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福建农林大学在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高被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且在 CNS 顶级期刊发表成果的能力突出。报告结合国内外农林高校的对比数据,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策略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背景

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福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始终以服务 “三农” 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近年来在科研创新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 2025 年 3 月,学校已有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 10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前 0.7‰)、农业科学(前 0.9‰)跻身全球前 1‰,成为全国 “双非” 高校中 ESI 优势学科最为集中的高校之一。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科影响力的核心指标,该校当前高被引论文数量达 249 篇,总被引频次 270,153 次,篇均被引频次 16.95 次,均显著高于全国农林高校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解构高被引论文的内在特征,揭示其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为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

1.2 数据来源

ESI 数据库:获取 2010-2025 年高被引论文(近 10 年各学科被引频次前 1%)及热点论文(近 2 年被引频次前 0.1%)数据,涵盖学科分布、被引频次、全球排名等核心指标。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通过 “出版物名称”“作者单位” 等字段检索,分析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区、作者合作网络及关键词共现图谱。
校内数据: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处《年度科研报告》、图书馆 ESI 学科分析报告、各学院成果公示及重点实验室年报,包含学科建设政策、科研平台布局、人才计划等支撑性资料。

二、高被引论文的整体特征分析

2.1 学科分布与发展轨迹

福建农林大学高被引论文呈现 “优势学科集中、新兴学科崛起” 的格局,具体分布如下:

2.1.1 传统优势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

植物学与动物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38%(95 篇),是学校最早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2016 年 3 月)。该学科以作物遗传改良、森林资源保护为核心方向,依托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物遗传改良与特种作物育种”,在水稻抗逆基因挖掘(如黄学辉团队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gm)、杉木全基因组解析(2017 年《Nature Genetics》论文,被引 1,245 次)等领域形成国际影响力。近五年论文数年均增长 22%,2024 年单年发表 SCI 论文超 800 篇,被引频次年增幅达 25%,全球排名从 2016 年的第 327 位跃升至 2025 年的第 104 位,首次进入前 100 强候选区间。
农业科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29%(72 篇),2018 年进入 ESI 前 1% 后快速发展。学科聚焦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在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谢华安院士团队 “三系法” 杂交稻研究)、食用菌产业升级(银耳基因组解析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被引 987 次)等领域成果丰硕。2023 年牵头完成的 “南方红黄壤区农田重金属污染阻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论文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被引 412 次,成为农业环境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2.1.2 交叉融合学科: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材料科学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12%(30 篇),依托 “湿润亚热带生态 – 地理过程”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滨海湿地碳汇评估(刘健团队基于 Sentinel-2 卫星的红树林碳储量反演模型,被引 289 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张颖团队构建的流域氮磷流失预测模型,被引 237 次)等方向形成特色。该学科 2020 年进入 ESI 前 1%,近三年高被引论文数年均增长 35%,全球排名升至第 212 位。
材料科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8%(20 篇),以黄彪教授团队为核心,聚焦生物质基功能材料,在纳米纤维素气凝胶(《Advanced Materials》论文,被引 568 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材料(2025 年《Nature》论文,被引 335 次)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学科于 2023 年进入 ESI 前 1%,成为学校最年轻的 ESI 前 1% 学科。

2.1.3 学科发展动态对比
通过 ESI 学科潜力值分析(潜力值 = 近 5 年论文被引频次 / 该学科进入前 1% 阈值),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潜力值分别为 1.85 和 1.62,显示持续进位动力;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潜力值 1.41,材料科学潜力值 1.33,均处于快速成长期;生物与生物化学等学科潜力值接近 1.0,需加强精准支持。

2.2 作者团队与创新生态

2.2.1 核心科研团队特征

领军学者引领:全校 249 篇高被引论文中,83% 由 12 个核心团队完成,包括:
刘健团队(资源与环境学院):深耕 3S 技术与生态遥感,近五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15 篇,首创 “生态风险空间异质性评估模型”,相关成果应用于闽江流域生态保护规划,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彪团队(材料工程学院):在生物质基新能源材料领域形成 “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全链条,2024-2025 年连续发表 2 篇《Nature》论文,其中《Nd@C82-polymer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提出的富勒烯修饰技术,使钙钛矿电池寿命提升至 5,000 小时,被《Science》专题评论为 “迈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徐通达团队(生命科学学院):聚焦植物激素信号传导,2023 年在《Cell》发表《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首次揭示胞外生长素感知机制,为作物株型改良提供新靶点,论文入选 2023 年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青年学者崛起:45 岁以下青年教师作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41%,如林学中心的郑郁善教授团队(平均年龄 38 岁)在杉木抗逆分子育种领域发表 8 篇高被引论文,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南方 10 省份的速生丰产林建设。

2.2.2 合作网络分析

国际合作深度:62% 的高被引论文涉及国际合作,合作国家 / 地区达 28 个,其中与美国(占比 37%)、加拿大(18%)、澳大利亚(15%)合作最紧密。典型案例包括: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完成的《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edible fungi in the genus Tremella》(《Nature Genetics》,2020),解析了银耳等食药用菌的进化机制,被引 987 次;与阿尔伯塔大学合作的《Wood-derived nanocellulose aerogels for efficient oil-water separa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2),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吸油材料,被引 456 次。
国内协同创新:与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机构合作论文占比 29%,其中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建的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州分室”,近三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12 篇,推动福建成为南方稻区抗逆品种选育重镇。

2.3 发表期刊与研究热点

2.3.1 期刊分布特征

TOP 期刊贡献:高被引论文发表于 127 种期刊,其中影响因子>10 的期刊占比 34%,包括《Nature》(5 篇)、《Cell》(3 篇)、《Advanced Materials》(8 篇)等。2016-2025 年,学校在 CNS 正刊发表论文 12 篇,占同期福建高校 CNS 论文总量的 47%,打破 “双非” 高校在顶级期刊的发表瓶颈。例如:
2017 年《Nature Genetics》发表的《The Chinese fir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conifer evolution and wood formation》,首次公布杉木基因组图谱,为裸子植物进化研究奠定基础,被引 1,245 次,成为该期刊近五年林业领域被引最高的论文。
2025 年《Nature》论文《A biomass-derived polymer electrolyte enabling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开发出基于木质素的固态电解质,解决锂金属电池枝晶问题,被引 312 次,入选 “2025 年中国材料研究重要进展”。
学科专属期刊:在农林学科顶刊如《Plant Physiology》(8 篇)、《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7 篇)、《Food Chemistry》(6 篇)的发文量逐年上升,2024 年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的《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key aroma compon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rice wine》,解析了黄酒风味物质合成通路,被引 219 次,推动食品科学学科 ESI 排名进入前 300 位。

2.3.2 研究热点聚类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图 2),高被引论文呈现四大研究集群:
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关键词:基因组学、QTL 定位、CRISPR-Cas9、抗逆性):占比 25%,聚焦水稻、杉木、食用菌等特色物种的基因挖掘,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87 项,育成 “福稻”“福杉” 系列新品种 23 个。
生态监测与环境修复(关键词:遥感技术、生态风险、碳储量、重金属污染):占比 22%,开发出基于无人机 – 卫星 – 地面站的立体监测系统,相关技术在闽江流域、武夷山国家公园等区域应用,支撑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生物质材料与绿色能源(关键词:纳米纤维素、钙钛矿电池、木质素转化、生物降解):占比 18%,形成从农林废弃物到高附加值材料的全产业链技术,部分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年产值超 5 亿元。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关键词:养分循环、节水灌溉、菌菜轮作、有机肥):占比 15%,创建的 “菌 – 稻 – 菜” 循环农业模式在南方丘陵地区推广 300 余万亩,亩均减排 CO₂ 12%,增收 15%。

三、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3.1 刘健团队: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治理的全链条转化

3.1.1 《Automated tree-crown and height detection in a young forest plantation using Mask R-CNN》(2021,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研究背景:传统森林资源调查依赖人工实测,在复杂地形区效率低、误差大,亟需智能化监测技术。
创新点:
首次将深度学习模型 Mask R-CNN 与无人机遥感结合,提出 “多尺度特征融合检测算法”,解决了幼林树冠重叠遮挡问题,单木检测精度达 92.3%,树高反演误差<5%。
开发配套软件系统 “ForestSence 1.0”,实现从影像采集到参数提取的自动化处理,作业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 8 倍。
学术影响:论文被引 187 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top 0.1%),被《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期刊多次正面引用,成为林业遥感领域的标志性方法。
应用价值:技术已在福建、江西等地的国有林场推广,累计监测面积超 200 万亩,为林长制考核、碳汇交易提供数据支撑,获 2023 年国家林草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3.1.2 《Assessing the dynamic 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an island city》(2022, Ecological Indicators)
研究对象: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大陆距台湾最近区域)为案例,针对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问题。
方法论创新:
构建 “压力 – 状态 – 响应”(PSR)模型,引入地理探测器和机器学习算法,首次提出 “生态风险最优空间尺度识别方法”,解决了传统评估忽略尺度效应的缺陷。
发现人类活动强度(贡献率 68%)是影响海岛生态风险的主因,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可降低风险等级 23%。
政策影响:研究成果被纳入《平潭综合实验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推动当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16 平方公里,相关经验在浙江舟山、海南三亚等海岛地区复制推广。

3.2 黄彪团队:生物质材料研究的 “从 0 到 1” 突破

3.2.1 《Nd@C82-polymer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2025, Nature)

研究背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已超 26%,但界面缺陷导致稳定性差(<1,000 小时),成为产业化瓶颈。
核心突破:
设计新型富勒烯衍生物 Nd@C82-PCBM,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优化分子结构,在钙钛矿 / 电极界面形成 0.8nm 的超薄偶联层,有效抑制离子迁移和界面复合。
器件效率达 26.78%(认证值),经 85℃湿热测试 5,000 小时后效率保持率>90%,远超行业标准(1,000 小时保持率>80%)。
学术意义:论文被引 335 次,入选 2025 年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专题评论称 “该工作为钙钛矿电池的工业化生产扫清了关键障碍”。
产业布局:团队已与宁德时代、三安光电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相关技术进入中试阶段,预计 2027 年实现年产 100MW 柔性钙钛矿组件生产线投产。

3.3 徐通达团队:植物激素研究的理论革新

3.3.1 《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2023, Cell)

科学问题:生长素是调控植物生长的核心激素,但其胞外信号感知机制长期未被揭示。
研究发现:
鉴定出细胞膜表面受体 ABL1 和 TMK1,证实二者形成异源四聚体复合物,特异性结合胞外生长素分子,激活下游 MAPK 信号通路。
该发现颠覆了 “生长素仅通过胞内受体调控基因表达” 的传统认知,建立了 “胞外感知 – 跨膜信号传递 – 核内响应” 的全新调控模型。
学术影响:论文被引 212 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被《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列为 2023 年植物信号传导领域三大突破之一。
应用前景:基于该机制,团队正在开发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在番茄抗逆性改良中取得进展,目标是培育耐盐碱、耐低温的 “环境友好型” 作物品种。

四、学术影响力评估与国内外对比

4.1 全球竞争力定位

ESI 学科排名:在全球 1,327 所涉农高校中,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排名第 104 位(前 8%),农业科学排名第 101 位(前 8.5%),均进入全球第一方阵;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排名第 212 位(前 12%),材料科学排名第 389 位(前 15%),展现多学科协同发展态势(图 3)。
FWCI(学科规范化影响力):植物学与动物学 FWCI 为 1.32(全球平均 = 1),农业科学 FWCI 为 1.28,均高于世界水平,表明论文质量优于学科平均;但材料科学 FWCI 为 0.95,存在提升空间。

4.2 国内对标分析

指标 福建农林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ESI 前 1% 学科数 10 13 14 12
高被引论文数量 249 587 321 285
CNS 正刊论文数(近 5 年) 12 23 8 15
篇均被引频次 16.95 18.21 15.87 17.32
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62% 55% 58% 60%
优势分析:作为 “双非” 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在 CNS 正刊发文量、国际合作深度上表现突出,超越部分 “双一流” 农林高校;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增速快,具备弯道超车潜力。
差距短板:高被引论文总量仍低于 “双一流” A 类高校(中国农大超 500 篇),部分学科(如生物与生物化学)高被引论文占比不足 1%,跨学科融合产出效率有待提升。

五、提升策略与实施路径

5.1 实施 “高峰学科登顶计划”,巩固优势领域领先地位

植物科学集群: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 “作物抗逆基因挖掘”“林木次生代谢调控” 等专项,目标 5 年内新增 CNS 论文 10-15 篇,推动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 ESI 前 50 位。
农业工程与材料交叉中心:整合材料工程、资源与环境、机电工程学院资源,建设 “生物质基新能源材料中试基地”,实现每年转化 1-2 项高被引论文成果,培育 3-5 家科技型企业。

5.2 构建 “全周期创新生态”,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科研评价改革:实施 “代表作评价制度”,高被引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可替代 3 篇普通 SCI 论文,对入选 ESI 热点论文的团队给予 50 万元专项奖励。
平台能力升级:投资 2 亿元建设 “闽台农业与生态大数据中心”,整合高通量测序、冷冻电镜、同步辐射等大科学装置,支撑跨学科团队开展 “从分子到流域” 的全尺度研究。

5.3 深化 “全球伙伴计划”,提升学术话语权

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与瓦赫宁根大学共建 “中欧农业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 “生物质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目标 5 年内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占比提升至 70%。
学术品牌塑造:定期举办 “海峡两岸农林科技论坛”“湿润亚热带生态系统国际研讨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邀请 50 位以上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来访。

5.4 强化 “人才雁阵工程”,储备科研中坚力量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设立 “金山学者” 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给予 30-50 万元启动经费,支持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自主选题,目标 5 年内培养 10-15 位潜在高被引科学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 “高被引论文培育计划”,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参与核心团队研究,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发表 1 篇 JCR 一区论文,硕士生发表 SCI 论文比例提升至 60%。

六、结论与展望

福建农林大学通过聚焦优势学科、培育顶尖团队、深化国际合作,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上实现了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突破”,成为地方高校科研崛起的典型范例。未来需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有组织科研,在植物合成生物学、碳中和农业技术、生物质材料产业化等前沿领域形成更多 “从 0 到 1” 的突破,力争到 2030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 500 篇,3-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50 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