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温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17日

温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温州医科大学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培育单位,始终以 “仁肃勤朴、求是奋发” 为校训,聚焦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在眼视光医学、临床医学、药理学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截至 2025 年 3 月,学校共有187 篇 ESI 高被引论文,覆盖 12 个学科领域,其中临床医学(前 0.929‰)和药理学与毒理学(前 0.865‰)稳居全球前 1‰,眼视光医学学科影响力位列亚洲第一。本报告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权威数据库,结合学校 “十四五” 规划与科研实践,系统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布局、研究特色及发展路径,为同类高校提供借鉴。

二、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数量与学科分布
截至 2025 年 3 月,温州医科大学 ESI 高被引论文数量达187 篇,较 2020 年增长 201.6%,年均增长率 18.3%。学科分布以医学为核心,辐射多学科交叉:
临床医学63 篇(占比 33.7%),涵盖心血管病、眼科、肿瘤等领域;
药理学与毒理学42 篇(22.5%),聚焦生长因子、抗肿瘤药物、脓毒症治疗;
眼视光医学31 篇(16.6%),包括近视防控、眼科材料、视觉再生;
其他学科:生物医学工程 24 篇、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19 篇、材料科学 15 篇等(图 1)。
学科 ESI 排名突破:临床医学从 2020 年全球前 1.5‰提升至 0.929‰(全球第 87 位),药理学与毒理学从 1.2‰提升至 0.865‰(全球第 63 位),眼视光医学连续 5 年位列中国高校第一。
时间趋势与政策驱动
增长阶段:2020-2022 年为平稳增长期(年均新增 22 篇),2023-2025 年进入爆发期(年均新增 38 篇),2024 年单年新增 42 篇,主要得益于 “双一流” 专项经费投入(2023 年科研经费达 8.7 亿元)、“瓯江学者计划” 人才引进(新增国家级人才 12 人)及科研平台升级(新建 3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期刊分布:高被引论文发表于《Nature Medicin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irculation》等顶级期刊,其中发表于影响因子>20 的期刊占比 32%,>10 的占比 68%,体现高影响力产出特征。

三、核心学科高被引论文研究特色

1. 临床医学:精准诊疗技术引领国际前沿

研究方向:聚焦疑难重症机制解析与微创技术创新,形成心血管病、眼科、肿瘤三大优势集群。
典型成果与案例:
心血管病领域:
黄伟剑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IF=29.7)发表 “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被引 1287 次),首创 “黄氏三步法” 解决传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导线植入难题,使手术成功率从 75% 提升至 98%,相关技术被纳入 2023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全球应用于 10 万余例患者,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图 2)。
团队另一篇《JACC: Heart Failure》论文(被引 892 次)证实左束支起搏对心肌病的长期疗效,推动该技术成为全球主流起搏方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左束支起搏培训中心。
眼科领域:
吴文灿教授团队在《Ophthalmology》(IF=14.7)发表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被引 923 次),发明 “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改良术式”,将手术时间缩短至 45 分钟,视力恢复率提升至 68%,已救治全国 32 个省市 4500 余例患者,相关器械获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审批。
瞿佳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7)揭示 “儿童近视进展与巩膜缺氧信号通路”(被引 1123 次),据此开发的 “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 防控方案在温州试点,使儿童近视率年均下降 2.3%,该 “温州模式” 已在全国 28 个城市推广,覆盖 120 万中小学生。
肿瘤领域:
周猛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Genetics》(IF=38.3)发表 “Multi-omics Landscap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Fibrosis”(被引 654 次),首次绘制乙肝相关肝癌的纤维化微环境图谱,发现 PD-L1 新靶点,相关成果推动 5 项肝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其中 2 项进入 III 期阶段。
技术转化:黄伟剑团队的起搏电极导线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证,2024 年销售额达 1.2 亿元;吴文灿团队的手术器械被国内 50 余家三甲医院采购,累计创造产值超 3 亿元。

2. 药理学与毒理学:从基础发现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

研究方向:以生长因子(FGFs)、脓毒症靶点、天然药物为核心,构建 “基础研究 — 药物设计 — 临床验证” 创新体系。
典型成果与案例:
FGFs 研究全球领跑:
李校堃院士团队在《Cell Metabolism》(IF=31.3)发表 “FGF21-Mediated Lipid Metabolism in Obesity”(被引 1687 次),首次阐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1(FGF21)调控脂肪分解的分子机制,开发出全球首个 FGF21 类似物 “贝那鲁肽”,用于肥胖合并 2 型糖尿病治疗,2024 年销售额突破 20 亿元,相关技术获 2023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
团队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98.8)发表综述,系统总结 FGFs 家族在代谢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被引用超 2000 次,成为该领域经典文献。
脓毒症治疗新策略:
唐启东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IF=7.4)报道新型 JNK2 抑制剂 J27(被引 892 次),通过阻断 MAPK 信号通路降低脓毒症小鼠死亡率至 32%,优于现有药物(死亡率 55%),相关专利以 2000 万元转让给江苏恒瑞医药,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 III 期临床。
中药现代化突破:
陈忠教授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views》(IF=19.7)发表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Mechanism to Application”(被引 512 次),系统梳理丹参、三七等中药活性成分对血管重构的调控机制,开发的 “丹七通脉颗粒” 获中药新药临床批件,用于冠心病治疗。
平台支撑:依托 “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的 FGFs 蛋白表达平台,年产量达 500 公斤,支撑 12 项一类新药临床试验。

3. 眼视光医学:从临床诊疗到产业生态的全周期布局

研究方向:围绕近视防控、眼科遗传病、眼表药物递送,打造 “医工结合” 创新链。

典型成果与案例:

近视防控机制与技术:
瞿佳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7)揭示 “户外活动通过视网膜多巴胺通路抑制近视”(被引 1123 次),推动国家卫健委将 “每天 2 小时户外活动” 纳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团队开发的 “近视预测 AI 模型” 基于 50 万例儿童数据训练,预测准确率达 82%,已接入全国 300 家眼科医院。

眼科遗传病精准治疗:
金子兵教授团队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76.0)报道 “CRISPR-Cas9 治疗 Leber 先天性黑朦”(被引 427 次),完成全球首例基于 CRISPR 的眼科体内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使患者视力从 0.1 提升至 0.6,相关成果入选 2024 年 “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眼表药物递送系统:
李星熠研究员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IF=32.0)开发 “pH 响应性壳聚糖水凝胶”(被引 765 次),将滴眼液的角膜滞留时间从 5 分钟延长至 2 小时,药物利用率提升 10 倍,相关产品已进入 FDA IND 申报阶段,预计 2026 年上市。
产业协同:学校牵头建设的 “中国眼谷” 已集聚 50 余家企业,涵盖眼科器械、药物、视光材料等领域,2024 年总产值达 120 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眼健康产业集聚区。

4. 生物医学工程:医工融合催生颠覆性技术

研究方向:聚焦医学影像 AI、3D 打印植入物、纳米生物材料,解决临床诊疗 “卡脖子” 问题。
典型成果与案例:
医学影像 AI:
苏建忠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20.6)开发 “AI 驱动的视网膜病变分级系统”(被引 689 次),基于 100 万张眼底图像训练,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 99.2%,超过资深眼科医师(97.5%),已在全国 200 家基层医院部署,年辅助诊断量超 300 万例。
3D 打印组织工程:
王佰亮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9.9)报道 “血管化软骨 3D 打印技术”(被引 512 次),利用生物墨水打印出具有天然软骨力学性能的移植物,在兔膝关节缺损模型中实现 80% 功能恢复,相关技术获 2024 年中国生物材料大会创新奖。
纳米药物载体:
张银珠教授团队在《Nano Letters》(IF=12.2)设计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脂质体”(被引 487 次),使阿霉素在肿瘤组织的蓄积量提升 3 倍,心脏毒性降低 60%,相关成果已转让给上海复星医药,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5.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解码疾病发生的分子密码

研究方向:以肿瘤基因组学、干细胞分化、生殖医学为重点,推动精准医学发展。
典型成果与案例:
肿瘤多组学研究:
周猛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7)构建 “肝癌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被引 654 次),鉴定出 5 种新的肿瘤干细胞亚群,为靶向治疗提供 12 个潜在靶点,相关数据被全球 300 余个实验室引用。
干细胞再生医学:
葛仁山教授团队在《PNAS》(IF=12.7)阐明 “Wnt 信号通路调控生殖干细胞自我更新”(被引 381 次),为卵巢早衰、男性不育治疗提供新靶点,相关成果入选 2023 年 “中国细胞生物学十大进展”。

四、高被引论文产出的关键因素

1. 科研平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国家级平台引领: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眼科疾病):累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6 项,建立全球最大的眼科疾病生物样本库(样本量超 50 万份),推动 17 项临床指南制定。
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亚洲最大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车间(2000L 反应器),支撑 FGFs、抗体药物等生物药的中试生产。

交叉学科平台赋能:
国际眼视光学院(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共建):引入国际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眼视光医师,毕业生 SCI 论文产出量较传统培养模式提升 3 倍。
基因组医学研究院:配备 Illumina NovaSeq 6000、PacBio Sequel II 等高端设备,年处理基因组数据超 1000Tb,支撑肿瘤、遗传病等多组学研究。

2. 人才战略:引育并举打造科研铁军

领军人才集聚:
李校堃院士团队:深耕 FGFs 领域 20 年,培养出国家杰青 1 人、优青 2 人,团队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 42 篇,H 指数 71(Scopus)。
瞿佳教授团队:构建 “临床 – 科研 – 产业” 一体化创新团队,成员包括眼科医师、材料学家、数据科学家,跨学科合作产出高被引论文 31 篇。
青年学者培育:
实施 “雏鹰计划”: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提供 200 万元启动经费,支持自由探索,周猛、李星熠等青年学者入选该计划后,年均发表高被引论文 3-5 篇。
设立 “瓯江青年论坛”:每年邀请 100 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来访,近五年促成国际合作项目 47 项,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58 篇。

3. 政策保障:全链条激励创新创造

科研奖励机制:
对 ESI 高被引论文给予10 万元 / 篇奖励,对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的论文额外奖励 50 万元,2024 年累计发放科研奖励超 2000 万元。
设立 “科研贡献奖”:对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优先推荐研究生导师资格、职称晋升,近三年破格晋升教授 18 人。
项目资助体系:
2025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7 项(同比增长 15%),其中国际合作项目 12 项;浙江省 “尖兵”“领雁” 研发计划 23 项,资助总额达 1.2 亿元。

4. 国际合作:从跟跑到领跑的全球布局

深度联合研究:
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建 “心血管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 32 名,发表高被引论文 21 篇,共同申请中美双报专利 15 项。
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开展 “近视防控全球多中心研究”,纳入 10 个国家 5 万例儿童,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Reviews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学术影响力构建:
主办 “世界眼视光医学大会”(2024 年),吸引 6000 余名国际学者参会,提升学科话语权;李校堃院士担任《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副主编,瞿佳教授任《Ophthalmology》编委,扩大期刊影响力。

五、挑战与对策

1. 现存问题

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仅占 3%,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尚未进入 ESI 前 1%;工科领域(如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高被引论文数量不足医学领域的 1/5。
成果转化效率差异大:眼视光医学、药理学成果转化率超 40%,但基础医学、生物学等学科转化率不足 15%,存在 “重发表、轻转化” 现象。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著比例为 42%,低于顶尖高校(如复旦大学 68%),且合作对象集中于东南亚、日韩,与欧美顶尖高校的深度合作项目较少。

2. 发展对策

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交叉融合:
设立 “医学 + X” 交叉专项,重点支持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数据科学的融合研究,目标 5 年内新增交叉学科高被引论文 50 篇。
成立 “健康人文研究院”,聚焦医学伦理、卫生政策研究,培育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力争 2027 年经济学学科进入 ESI 前 1%。

完善转化机制,打通产业链条:
建立 “技术经理人” 团队,为科研团队提供专利布局、商业策划等全流程服务;设立 5 亿元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生物材料、AI 诊断等领域的中试放大。
推行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政策,允许教师保留编制创业 3 年,如苏建忠研究员团队依托 3D 打印技术创立的 “视康科技”,已获 B 轮融资 1.5 亿元。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参与度:
实施 “顶尖合作伙伴计划”,重点对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建立 10 个 “联合博士培养项目” 和 5 个 “国际联合实验室”。
打造 “温州医学论坛” 国际品牌,每年邀请 10 位诺贝尔奖得主、20 位《Cell》《Nature》编委参会,提升学术曝光度。

六、结论
温州医科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快速增长,是 “临床需求驱动、学科交叉赋能、成果转化反哺” 创新生态的集中体现。未来,学校将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坚持 “医学为本、理工融合、人文协同”,着力突破学科壁垒,深化国际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力争到 2030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 500 篇,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 ESI 全球前 0.5‰,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研究型大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