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北京林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15日

北京林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中国林业与生态领域的顶尖高校,在科研创新与学术影响力方面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作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了高校在特定学科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本报告基于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及公开学术资源,系统分析北京林业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团队、期刊特征、科研政策支持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揭示该校在林业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全球影响力。

二、学科分布与研究热点

植物与动物科学(Plant & Animal Science)
学科地位:该学科在 ESI 全球排名前 1‰,2025 年位列第 112 位,国内高校中排名第 5 位。
研究热点: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王鹤松副教授团队在《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植被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恢复的优化策略。
昆虫生态学:张东教授团队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发现短期颗粒污染物暴露显著降低昆虫触角嗅觉感知能力,为全球昆虫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视角。
学术贡献:该学科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适应等方向,近五年累计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47 篇,占全校总数的 23%。

环境 / 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
学科地位:ESI 全球排名前 1%,2025 年位列第 321 位,国内高校中排名第 18 位。
研究热点:
碳循环与气候变化:黄凯副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的研究,通过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定量解析了北京市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相关成果入选 ESI 热点论文。
污染生态效应:王辉教授团队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发表的研究,提出光催化还原制备双金属纳米材料的新方法,为电催化去除污染物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术影响力:该学科高被引论文占全校总数的 31%,近三年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被引次数超过 5000 次。

林业工程(Forestry Engineering)
学科地位:学科评估结果为 B+,在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工程等方向具有显著优势。
研究热点:
木质素高值化利用:宋国勇教授团队在《Trends in Chemistry》发表的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 C – 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分离及催化转化技术,提出了基因工程调控木质素结构的新策略。
林业装备自动化:阚江明教授团队在《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发表的研究,开发了基于多模式移动机器人的林业信息采集系统,显著提升了森林资源调查效率。
技术转化:许凤教授团队的纳米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研究已实现产业化,相关技术应用于智能包装和传感器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
研究方向:
生物质基复合材料:康向阳教授团队在《Plant Methods》发表的研究,提出了植物遗传转化最佳时期的判别方法,为林木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关键支撑。
纳米材料应用:刘勇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研究,揭示了纳米塑料对杨树代谢模式的影响,为土壤污染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核心作者与科研团队

戴玉成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微生物生态、森林病理。
代表性成果:在《Fungal Diversity》等期刊发表论文 255 篇,总引 15000 余次,提出的大型真菌资源分类体系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团队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24 年连续 11 年)。
学术地位:担任《菌物学报》主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宋国勇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生物质催化转化、木质素利用。
代表性成果:在《Trends in Chemistry》《Green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提出的 C – 木质素催化转化技术入选 “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4 年连续 5 年)。
技术转化:相关成果已应用于环保型木质素酚醛树脂生产,年经济效益超过 5000 万元。
王强教授团队
研究方向:环境催化、CO₂捕集。
代表性成果: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的综述论文被引 453 次,提出的氧化镁基吸附材料显著提升了中温 CO₂捕集效率。团队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2024 年连续 4 年)。
政策影响:研究成果被纳入《中国 “十四五” 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

四、期刊分布与学术平台

国际顶级期刊
工程学领域:论文主要发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24.319)、《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F=11.072)等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区期刊。
材料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常见于《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Green Chemistry》(IF=12.792)等材料科学一区期刊。
生态学领域: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02)、《Global Change Biology》(IF=13.211)等生态学一区 Top 期刊。
国内核心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作为校内旗舰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木质素催化转化等研究,推动了国内林业科学的学术交流。
《林业科学》:王强教授团队在该期刊发表的 CO₂吸附材料研究,被评为年度优秀论文,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国际合作期刊
《Forest Ecosystems》: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国际编委比例达 75%,近五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32 篇,在林学领域排名全球前 5%。
《Avian Research》:中国唯一鸟类学英文期刊,国际编委比例 49%,发表的鸟类生态学研究被引次数年均增长 18%。

五、科研政策与支持体系

学科建设与平台支持
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 “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等平台,为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
国际合作基地:通过 “111 计划” 引智基地、中德森林可持续经营联合实验室等,吸引了德国哥廷根大学 Klaus von Gadow 教授等国际顶尖学者参与合作研究。
科研奖励与资助
高被引论文奖励:学校对发表在 ESI 前 1% 学科期刊的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奖励,一等奖奖金 5 万元,二等奖 3 万元,三等奖 1 万元。
国家重大项目支持:2023 年,学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单个项目最高资助 2000 万元,用于推动林业工程、生态学等领域的高被引论文研究。
人才培养与引进
“领军人才计划”:吸引了包括戴玉成教授(国家杰青)、宋国勇教授(长江学者)等在内的一批优秀学者,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
研究生培养: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对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博士生给予资助,2025 年春季拟资助 30 人,推动青年学者的成长。

六、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论文
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赵秀海教授团队与 Klaus von Gadow 教授合作,在《Functional Ecology》发表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实现了多机构联合攻关。
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合作:张东教授团队与 Mark Elgar 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颗粒污染物对昆虫影响的研究,为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了新证据。

学术会议与期刊编委
国际会议参与:戴玉成教授担任国际林联(IUFRO)第四学部主席,宋国勇教授多次在国际生物质能源会议上发表特邀报告,提升了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期刊编委任职:许凤教授担任《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编委,王强教授担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副主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事务。

七、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

林业装备产业化
阚江明教授团队的林业信息采集系统已应用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森林资源调查项目,覆盖全国 12 个省份,年节省人工成本超过 2000 万元。
工学院的智能林业机器人技术被应用于森林防火监测,相关产品获中国林业机械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环境技术应用
王辉教授团队的电催化脱氯技术已在河北、山东等地的污水处理厂中试点应用,处理效率提升 30%,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 50%。
黄凯副教授的碳排放核算模型被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采用,为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材料科学转化
许凤教授的纳米纤维素基智能包装膜技术已实现中试生产,产品被华为、小米等企业用于高端电子产品包装,市场占有率达 15%。
宋国勇教授的木质素催化转化技术在山东某企业实现产业化,年处理木质素废弃物 10 万吨,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 3 万吨。

八、比较研究与未来展望

与同类高校的对比
南京林业大学:在林业工程领域 ESI 排名前 1%,但北京林业大学在木质素高值化利用、林业装备自动化等方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更具优势。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 ESI 排名前 1%,但北京林业大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生态效应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具创新性。
未来发展方向
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材料科学与林业工程、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推动纳米纤维素、木质素基功能材料等方向的突破。
国际合作深化:依托 “一带一路”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展与欧洲、亚洲高校的合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高被引论文的技术转化,加强与华为、中粮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政策支持优化:完善高被引论文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学者,提升学校在全球学术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九、结论
北京林业大学在高被引论文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学科优势与国际影响力,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 / 生态学、林业工程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学校通过完善的科研政策支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为高被引论文的持续产出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随着 “十四五” 科研规划的深入实施,北京林业大学有望在林业科学、生态学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学术舞台的地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