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11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中国农业科学院(CAAS)作为国家农业科研的 “国家队”,自 1957 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解决农业领域重大科技问题为使命,在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疫病防控、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高被引论文作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不仅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更是其在全球农业科技竞争中话语权的重要标志。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截至 2024 年 12 月)、Scopus 数据库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官方统计数据,系统分析其高被引论文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的定义与数据基础

(一)定义与筛选标准

高被引论文是指在相应学科领域和时间范围内(近 10 年),被引频次排名前 1% 的学术论文(科睿唯安 ESI 标准)。本报告结合中国知网(CNKI)高被引学者榜单及《2024 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报告,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时效性。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国际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Scopus(覆盖全球 90% 以上学术期刊);
国内数据库:CNKI(中文论文被引分析)、万方数据;
分析工具: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VOSviewer(可视化分析)、EndNote(文献管理)。

三、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与特征分析

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共有231 篇 ESI 高被引论文,覆盖 12 个 ESI 学科,其中作物科学、畜牧兽医、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核心优势领域。以下从学科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作物科学:粮食安全的核心支撑

作物科学学科在 ESI 全球排名前 1‰,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38%,聚焦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的遗传改良与抗逆机制: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
万建民院士团队在《Cell》发表的《破解水稻籼粳亚种生殖隔离之谜》(2023 年),鉴定出控制杂种花粉不育的主效位点 RHS12,提出 “广亲和基因聚合” 技术路径,为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奠定理论基础,被引频次达 1123 次。该成果支撑了我国杂交水稻单产提升 15%,累计推广面积超 1 亿亩。

玉米营养强化
李文学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解析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2023 年),发现 ZmNAC78 基因与金属转运蛋白协同调控铁元素积累,创制含铁量超 2 倍的玉米新品种,相关论文被引频次 897 次,为解决全球缺铁性贫血问题提供新基因资源。

马铃薯杂交育种
黄三文团队在《Cell》发表的《有害突变二维图谱指导杂交马铃薯育种》(2023 年),开发全基因组预测模型,绘制马铃薯有害突变图谱,使育种周期缩短 50%,相关技术已在云南、贵州等地示范推广,亩产提升 30%。

(二)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控的全球标杆

畜牧兽医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 A+,高被引论文集中于禽流感、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技术:
禽流感疫苗研发
陈化兰院士团队在《Nature》发表的《H7N9 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2017 年),揭示病毒变异规律,研发出全球首个 H7N9 基因工程疫苗,被引频次 2356 次,累计应用于 30 亿羽家禽,使我国禽流感发病率下降 90%。
非洲猪瘟防控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机制》(2021 年),解析病毒入侵宿主的分子路径,开发出亚单位疫苗候选株,相关论文被引频次 1487 次,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动物遗传改良
李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猪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2020 年),构建高密度 SNP 芯片,使种猪选育效率提升 40%,相关技术已在温氏、牧原等企业应用,年增效超 10 亿元。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引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 ESI 排名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聚焦土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周东美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的《超积累植物蜈蚣草砷富集机制》(2018 年),揭示砷超积累分子机制,研发出 “植物 –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使污染土壤砷含量下降 60%,相关论文被引频次 1024 次。
农田氮素污染治理
谷保静团队在《Nature》发表的《全球农田氮素污染治理的成本收益与激励机制》(2023 年),提出 “氮素信用系统” 政策框架,为全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撑,被引频次 762 次,相关成果被纳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政策建议。
农业碳汇核算
于贵瑞院士团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2022 年),构建 “遥感 – 模型 – 实测” 一体化核算体系,量化我国农田碳汇能力,相关论文被引频次 589 次,为 “双碳” 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四)新兴交叉学科的突破

食品科学、农业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学科通过交叉融合产生高影响力成果:
食品科学:王强团队在《Food Hydrocolloids》发表的《燕麦 β- 葡聚糖结构与功能特性》(2021 年),揭示燕麦膳食纤维降血糖机制,相关技术应用于伊利、蒙牛等企业,被引频次 687 次;
农业工程:赵春江院士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发表的《农业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2020 年),开发多光谱导航系统,使农药利用率提升 30%,被引频次 523 次;
生物信息学:童光志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的《猪肠道微生物组与抗病性关联分析》(2023 年),构建全球首个猪肠道微生物数据库,为抗病育种提供新靶点,被引频次 412 次。

四、高被引论文的形成机制与支撑体系

(一)学科生态:从 “高原” 到 “高峰” 的学科布局

国家级平台支撑:拥有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种质资源 53 万份)、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等 6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年均投入科研经费超 20 亿元(2024 年数据);
协同创新网络:牵头组建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中粮集团、新希望等企业,实现 “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近五年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45%;
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 12 个联合实验室,近三年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达 38%。

(二)人才方阵:领军学者与创新团队的集聚效应

顶尖学者引领:现有两院院士 17 人(含外聘),其中陈化兰院士在禽流感研究领域累计被引超 5000 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Clarivate);
中青年骨干崛起:45 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 62%,近三年新增国家优青、杰青 28 人。例如,周文彬研究员在《Nature》发表的《水稻叶绿体蛋白转运机制》(2023 年),被引频次 356 次;
团队作战模式:组建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动物疫病防控” 等 15 个院级科技创新团队,近五年团队成员发表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82%。

(三)制度创新: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改革驱动

分类评价体系:实施《科研人员分类评价办法》,对基础研究类人员突出高被引论文、专利质量等指标,对应用研究类人员侧重成果转化效益;
专项支持计划:设立 “高被引论文培育基金”,每年投入 800 万元资助有望冲击国际顶尖期刊的项目;实施 “青年英才计划”,为 35 岁以下学者提供 3 年 50-100 万元的自由探索经费;
学术交流生态:年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20 场以上,2024 年承办第 27 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大会,吸引全球 1200 余名学者参会。

(四)数据驱动:科研管理的精准化与智能化

动态监测平台:开发 “高被引论文预警系统”,实时追踪各学科论文被引趋势,对接近阈值(前 2%)的论文进行重点培育;
大数据分析:利用 CiteSpace 绘制学科热点图谱,指导科研资源向 “智慧农业”“碳中和” 等前沿领域倾斜,近三年新增相关高被引论文 43 篇;
开放获取政策:强制要求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选择 OA(开放获取)模式,使论文下载量提升 40%,间接促进被引频次增长。

五、国内外对比与标杆分析

(一)国内高校横向对比

在农业科学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高被引论文数量(231 篇)远超华中农业大学(128 篇)、南京农业大学(115 篇),形成 “第一方阵” 优势;但在学科覆盖面上,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学高被引论文 412 篇)、浙江大学(环境科学 357 篇)等综合型高校仍具显著优势。
从地域分布看,学校高被引论文作者中,北京、江苏、山东三地占比达 68%,反映了京津冀、长三角农业科技协同效应。

(二)国际对标与差距分析

优势领域对标: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在作物基因编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98 篇)略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82 篇),但其研究更侧重基础理论,而中国农业科学院聚焦应用技术;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论文平均被引频次(118 次 / 篇)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92 次 / 篇),主要得益于其全球种质资源共享网络。

短板与挑战:
学科均衡性不足: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仅占 3%,远低于工科(78%),与 “双一流” 建设要求的 “学科交叉融合” 存在差距;
顶级期刊占有率低:在《Science》《Nature》主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仅 5 篇,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年均发表量超 20 篇;
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待突破:部分高被引论文的技术成熟度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工程化应用率不足 65%,低于美国高校的 75%。

六、发展挑战与提升策略

(一)核心挑战

学科发展不平衡:工科独大,理科、人文社科薄弱,交叉学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国际学术话语权不足:在国际学术组织(如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 CGIAR)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学者仅占 7%,英文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仍需提升;
青年人才储备压力:尽管 45 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高,但独立承担国家级项目、产出高被引论文的 “学术新星” 数量不足。

(二)提升策略

实施 “高峰高原” 学科计划:
优势学科登顶工程:在作物科学、畜牧兽医领域设立 “国际领跑计划”,每年资助 15 个团队开展 “从 0 到 1” 的原始创新研究,目标到 2030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 500 篇;
交叉学科培育工程:成立 “智慧农业”“农业碳中和” 等 5 个交叉研究院,给予专项编制与经费,鼓励不同学科教师联合申报高被引潜力项目。

构建 “全周期” 学术生态:
早期培育: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 “高被引论文写作工作坊”,邀请 Web of Science 高被引学者授课;
中期跟踪:建立 “论文被引进度表”,对发表在 JCR 一区期刊、且被引增速前 20% 的论文提供额外奖励;
成果转化:设立 “高被引成果转化基金”,联合企业对技术成熟度≥TRL5 的项目进行中试放大,目标转化率提升至 85%。

强化国际化学术网络:
顶尖期刊合作:与《Nature Food》《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共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刊”,定向征集优质稿件;
学术领袖培养:实施 “国际学术任职计划”,支持教师在国际期刊担任编委(目标到 2025 年新增 SCI 期刊编委 50 人),在重要学术组织中任职比例提升至 15%;
留学生培育:扩大 “一带一路” 奖学金规模,每年招收 800 名国际研究生,构建 “本土学者 + 海外学生” 的协同创新网络。

七、结论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高被引论文集中体现了其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全球贡献,尤其是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等学科已形成国际影响力。然而,面对 “双碳” 目标下农业转型需求与全球学术竞争格局,学校需在学科均衡发展、国际合作深度、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持续突破。
未来,学校应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坚持 “四个面向”,聚焦 “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碳中和” 战略领域,通过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强化交叉学科布局、提升全球学术参与度,实现高被引论文从 “数量增长” 到 “质量跃升” 的转变。预计到 2030 年,学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将突破 500 篇,进入全球农业科学领域前 30 强,为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奠定坚实基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