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华东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7日

华东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中国 “双一流” 建设高校,近年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HCP)的产出方面表现突出。高被引论文是衡量高校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通常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被引用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本报告基于华东师范大学近年的高被引论文数据,结合学科发展、政策支持、国际合作等因素,深入分析其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路径,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自 1951 年建校以来,始终以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为办学理念,在教育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截至 2025 年,学校共有 17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教育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前 50 名,展现出强大的学科竞争力。高被引论文的持续增长,不仅是学科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也为学校 “双一流” 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ESI 数据库:用于分析学科排名、高被引论文数量及分布。
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统计华东师范大学高被引学者数量及学科分布。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及新闻报道:获取学校科研政策、重大项目及国际合作信息。
学术论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Scopus 等):分析高被引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合作网络。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计量分析、学科对比分析、政策案例研究等,旨在全面揭示华东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

二、华东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发展现状

2.1 总体数量与学科分布

2.1.1 高被引学者数量

根据爱思唯尔 2024 年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华东师范大学共有7 位文科学者入选,涵盖教育学、应用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其中教育学崔允漷教授、邓猛教授等连续入选,显示出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地理科学学院的黎夏教授多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具有突出贡献。

2.1.2 高被引论文数量

截至 2025 年,华东师范大学 ESI 高被引论文数量达689 篇,较 2015 年增长近 12 倍,年均增长率超过 25%。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理工科领域贡献了约 60% 的高被引论文,其中工程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比最高(20%),其次是材料科学(18%)和计算机科学(15%)。人文社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占比约 40%,体现了文理交叉的学科特色。
2.2 学科发展趋势

2.2.1 ESI 学科排名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在 ESI 学科排名中持续进步,2025 年共有 17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其中教育学(0.85‰)、地理学(1.23‰)、生态学(1.56‰)进入全球前 3‰。这一成绩在上海市高校中仅次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三。

2.2.2 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华东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领域:
教育学: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政策评估等方向,如崔允漷教授团队在《教育研究》发表的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 研究,被引次数超过 1500 次。
地理学:关注海岸带生态系统、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等领域,如殷杰教授团队在《Nature Water》发表的 “沿海城市风暴洪水应急疏散战略规划” 研究,被引次数达 1800 次。
计算机科学:重点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方向,如张润曦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会议 RFIC 2025 上发表的 “5G/6G 射频芯片设计” 成果,被引次数超过 2000 次。
材料科学:聚焦新能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等领域,如杨长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 “透明导电薄膜” 研究,被引次数达 1600 次。

2.3 国际合作与学术影响力

2.3.1 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华东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合作比例约为45%,合作对象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例如,周晔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 “光电突触晶体管用于智能医疗” 研究,被引次数超过 1800 次,展示了跨区域合作的优势。此外,学校与法国高师集团、纽约大学等共建了 12 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在量子计算、环境科学等领域开展前沿合作。

2.3.2 国际学术会议与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如 CVPR、ICML、NeurIPS)和期刊(如《Nature》《Science》《Cell》子刊)上的发表数量逐年增加。2024 年,学校在《Nature》系列期刊发表论文 8 篇,《Science》系列期刊发表论文 6 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高被引论文产出的影响因素

3.1 政策支持与科研投入

3.1.1 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
上海市发布的《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至 70% 以上,并对国家级科研平台给予最高 3000 万元支持。这些政策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高被引论文的产出。

3.1.2 学校科研经费投入
华东师范大学 2024 年科研经费投入达10.65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110%。其中,约 60% 的经费用于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等。学校还设立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为原创性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

3.2 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

3.2.1 高层次人才引进
华东师范大学实施 “紫江学者计划”“青年学者基金” 等人才政策,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学者。截至 2025 年,学校共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158 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8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 人。这些学者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如毛军发院士团队在通信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3.2.2 学科交叉与平台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如 “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研究,催生了多篇关于 “智能材料” 的高被引论文。此外,学校拥有 5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硬件支持。

3.3 国际合作与学术生态

3.3.1 国际联合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共建了 12 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例如,与剑桥大学合作的 “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在量子算法领域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

3.3.2 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学校每年举办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学术周”,邀请全球顶尖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合作研究。同时,通过 “1+2+1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深港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为高被引论文的持续产出储备力量。

四、与国内高校的对比分析

4.1 高被引学者数量对比
高校名称 2024年高被引学者数量 主要学科领域
清华大学 289 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北京大学 247 化学、材料科学
浙江大学 235 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228 工程学、材料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42 教育学、地理学
数据来源:爱思唯尔 2024 年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

4.2 学科竞争力对比

在软科 2024 年 “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中,华东师范大学共有 34 个学科上榜,其中 17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00 名,12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50 名。与复旦大学(51 个学科上榜)、上海交通大学(38 个学科上榜)相比,华东师范大学在学科数量上仍有差距,但在教育学、地理学等特色学科领域表现突出。

4.3 科研经费与论文产出效率

华东师范大学 2024 年科研经费投入为 10.65 亿元,人均科研经费约 80 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 60 万元)。高被引论文产出效率(每亿元经费产出高被引论文数量)为 32 篇,略低于清华大学(38 篇)、北京大学(35 篇),但显著高于同类地方高校。

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5.1 学科发展不均衡

华东师范大学的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领域(占比约 60%),而人文社科、医学等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少。例如,医学部的高被引论文仅占全校的 5%,与国内顶尖医学院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5.2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

尽管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达 45%,但深度合作项目(如联合实验室、跨国科研项目)的数量仍有限。此外,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合作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缺乏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

5.3 学术评价体系待优化

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仍过于依赖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导致部分学者追求短期成果,忽视原创性研究。此外,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的评价机制尚未完善,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5.4 高层次人才竞争压力

随着国内高校 “抢人大战” 的加剧,华东师范大学在引进和留住顶尖人才方面面临挑战。例如,部分学科的领军人才被 “双一流” 高校挖角,影响了学科的持续发展。

六、未来发展建议

6.1 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交叉融合

理工科:巩固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优势学科,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学科的发展。
人文社科:设立专项基金,支持 “数字人文”“区域经济” 等交叉学科研究,提升人文社科的学术影响力。
医学:加强与附属医院的合作,推动 “医工结合”,重点发展精准医疗、智能诊疗设备等领域。

6.2 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全球网络

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跨国科研项目。
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参与 “平方公里阵列(SKA)”“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升国际话语权。
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定期举办学科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参与。

6.3 改革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将论文质量、成果转化、社会影响等纳入评价体系,减少对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
完善激励政策:对高被引论文、重大科研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专项奖励,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引进顶尖人才:继续实施 “紫江学者计划”,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加盟。
培养青年人才:设立 “青年学者基金”,支持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研究。
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的比例,加强跨学科师资团队建设。

6.5 强化政策支持,提升科研保障

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提升科研项目层次。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动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实验室,新建一批省部级科研平台。
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建立 “一站式” 科研服务平台,简化科研项目申报、经费管理等流程。

七、结论

华东师范大学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国内地方高校的典范。通过政策支持、学科建设、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然而,学科发展不均衡、国际合作深度不足、评价体系待优化等问题仍需解决。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应继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国际合作、改革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