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ESI阈值详解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2日

ESI阈值详解

一、定义与核心作用‌

定义‌:ESI阈值是衡量学术成果能否进入全球前1%的关键指标,通过学科内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确定的最低门槛‌。例如,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在2024年12月统计周期内的前1%阈值为‌3195次‌‌。
作用‌:用于筛选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及全球前1%机构/国家,反映学科竞争强度和研究活跃度‌。

二、阈值计算与更新规则‌

数据范围‌

覆盖近10年滚动数据(如2014年1月—2024年12月)‌,统计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SSCI期刊论文‌。
仅计算ARTICLE和REVIEW类型论文的引用,排除信件、社论等低频次引用类型‌。

更新频率‌

每两月更新一次‌:通常在奇数月的第二个星期四发布(如2025年3月13日更新)‌。
数据累积11年后滚动淘汰最早年份,保持10年统计周期‌。

分类规则‌

按22个学科独立计算阈值,同一学科内被引频次前1%的论文定义为‌高被引论文‌,前0.1%为‌热点论文‌‌。

三、应用场景‌

机构评估‌:如山东建筑大学的工程学(全球第820名)和环境及生态学(全球第1502名)均因总被引频次超过阈值进入前1%‌。
学科竞争分析‌:阈值高低反映学科内竞争强度(如临床医学阈值通常高于数学)‌。
科研规划‌:通过阈值差距(如某学科潜力值0.71)指导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接近阈值的学科‌。

四、注意事项‌

学科局限性‌:单学科归属规则可能导致跨学科成果被低估‌。
数据来源限制‌:仅统计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非英语或非主流期刊影响较小‌。
通过阈值分析,机构可精准定位学科优劣势,优化科研布局‌。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