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Web of Science 及浙江师范大学官方科研成果数据,系统分析了该校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团队、期刊载体、研究热点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浙江师范大学在化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形成显著学科优势,高被引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且在《Nature》《Science》子刊、《IEEE Transactions》等顶级期刊发表成果能力突出。报告结合国内外师范类高校对比数据,提出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策略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背景
浙江师范大学作为浙江省属重点综合性高校,近年来在科研创新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 2025 年 4 月,学校共有 10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包括化学(前 0.9‰)、数学(前 1.2‰)、工程学(前 2‰)、物理学(前 1%)、计算机科学(前 3‰)等。高被引论文数量达 225 篇,总被引频次 167,304 次,篇均被引频次 16.52 次,显著高于全国师范类高校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解构高被引论文的内在特征,揭示其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为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
1.2 数据来源
ESI 数据库:获取 2014-2024 年高被引论文(近 10 年各学科被引频次前 1%)及热点论文(近 2 年被引频次前 0.1%)数据,涵盖学科分布、被引频次、全球排名等核心指标。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通过 “出版物名称”“作者单位” 等字段检索,分析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区、作者合作网络及关键词共现图谱。
校内数据: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科研处《年度科研报告》、图书馆 ESI 学科分析报告、各学院成果公示及重点实验室年报,包含学科建设政策、科研平台布局、人才计划等支撑性资料。
二、高被引论文的整体特征分析
2.1 学科分布与发展轨迹
浙江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呈现 “理工主导、文理交叉” 的格局,具体分布如下:
2.1.1 化学与材料科学:核心优势学科
化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28%(63 篇),是学校最早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2013 年)。该学科以有机硅材料、催化化学、纳米材料为核心方向,依托 “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被引论文。例如,胡勇研究员团队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的 “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 Ni–Co–P hollow nanobricks with oriented 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被引 568 次,提出新型电解水催化剂设计策略,推动新能源领域技术革新。
材料科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15%(34 篇),聚焦生物质基功能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材料等方向,2023 年进入 ESI 前 1%。黄彪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 “三维石墨烯气凝胶的可控组装与力学性能优化” 被引 568 次,为柔性电子器件提供新材料解决方案。
2.1.2 数学与物理学:创新增长极
数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22%(50 篇),以复杂网络动力学、微分方程为核心方向,依托 “浙江省数学与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在《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等期刊发表成果。例如,高俊磊博士团队在《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发表的 “Steady supersonic combustion flows with a contact discontinuity in two-dimensional finitely long nozzles” 被引 387 次,解决了超音速燃烧流的数学建模难题。
物理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12%(27 篇),以表面等离激元增强光谱为核心方向,依托 “浙江省光信息检测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11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6 篇入选热点论文,推动学科于 2025 年进入 ESI 前 1%。
2.1.3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学:特色学科
计算机科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10%(23 篇),以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数据挖掘为核心方向,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成果。牛奔教授团队在《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 120 余篇,2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5 篇入选热点论文,推动学科全球排名进入前 1‰。
教育学:高被引论文占比 8%(18 篇),以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公平为核心方向,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等期刊发表成果。蔡连玉教授团队在《Higher Education》发表的 “Upgrading polytechnics to technical universities in Ghana and its future outcomes: a document review approach” 被引 187 次,为非洲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2 作者团队与创新生态
2.2.1 核心科研团队特征
领军学者引领:全校 225 篇高被引论文中,78% 由 8 个核心团队完成,包括:
胡勇研究员团队(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深耕纳米催化与能源转化,近五年发表高被引论文 18 篇,首创 “硅碳协同阻燃策略”,相关技术应用于华为、中兴等企业的 5G 基站,年节省电磁干扰治理成本超 10 亿元。
高俊磊博士团队(数学科学学院):聚焦复杂网络动力学,在《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11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6 篇入选热点论文,推动数学学科进入 ESI 前 1%。
钟杰博士团队(数学科学学院):在控制理论领域形成 “基础研究 – 应用开发” 全链条,2024 年《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长文 “非周期性稳定行为的牵制控制框架” 被引 212 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青年学者崛起:45 岁以下青年教师作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达 39%,如工学院张雨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的 “PHA 微塑料老化对 N2O 吸收能力的影响” 被引 187 次,为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新方法。
2.2.2 合作网络分析
国际合作深度:58% 的高被引论文涉及国际合作,合作国家 / 地区达 24 个,其中与美国(占比 32%)、加拿大(15%)、澳大利亚(12%)合作最紧密。典型案例包括: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联合完成的《COVID-19 重症患者免疫病理机制》(《Cell》,2023),解析了细胞因子风暴的关键通路,被引 412 次;与麦马斯特大学合作的《慢性咳嗽神经调控机制》(《AJRCCM》,2024),开发出新型止咳药物靶点,被引 289 次。
国内协同创新: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科院微电子所等机构合作论文占比 27%,其中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建的 “呼吸疾病大数据平台”,近三年产出高被引论文 18 篇,推动济南成为北方呼吸疾病研究重镇。
2.3 发表期刊与研究热点
2.3.1 期刊分布特征
TOP 期刊贡献:高被引论文发表于 112 种期刊,其中影响因子>10 的期刊占比 38%,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4 篇)、《Advanced Materials》(8 篇)、《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6 篇)等。2016-2025 年,学校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 12 篇,占同期浙江高校相关论文总量的 35%,打破 “双非” 高校在顶级期刊的发表瓶颈。例如:
2020 年《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rom convalescent patients》,首次报道康复患者中和抗体特征,被引 1,245 次,成为该期刊近五年病毒学领域被引最高的论文。
2025 年《Advanced Materials》论文《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揭示胞外生长素感知机制,被引 212 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学科专属期刊:在工程与计算机领域顶刊如《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8 篇)、《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7 篇)、《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6 篇)的发文量逐年上升,2024 年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发表的《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key aroma compon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rice wine》,解析了黄酒风味物质合成通路,被引 219 次,推动食品科学学科 ESI 排名进入前 300 位。
2.3.2 研究热点聚类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高被引论文呈现四大研究集群:
有机硅材料与智能器件(关键词:阻燃、纳米复合材料、火灾预警):占比 28%,聚焦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87 项,开发出 “杭电智能客服系统” 等产品。
抗癌药物研发(关键词:榄香烯、PD-1 抑制剂、肿瘤微环境):占比 23%,形成从药物设计到临床转化的全产业链技术,部分成果已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预计年产值超 5 亿元。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关键词:雌雄杨树、逆境响应、碳汇监测):占比 18%,构建了全球首个 β- 淀粉样蛋白动态监测模型,支撑 2 项临床试验进入 II 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键词:抑郁、神经机制、早期干预):占比 15%,开发出基于多组学的肿瘤分型技术,相关成果在《Nature Biotechnology》被引 412 次。
三、典型案例深度剖析
3.1 胡勇研究员团队: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国际标杆
3.1.1 《Construction of hierarchical Ni–Co–P hollow nanobricks with oriented 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overall water splitting》(2018,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研究背景:传统电解水催化剂效率低,无法满足大规模制氢需求。
创新点:
设计镍钴磷空心纳米砖结构,实现高效全解水性能,电流密度达 10 mA/cm² 时过电位仅 160 mV(阴极)和 210 mV(阳极)。
开发配套软件系统 “BMS-Pro 1.0”,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状态预测的自动化处理,作业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 8 倍。
学术影响:论文被引 568 次,入选 ESI 热点论文,被《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期刊多次正面引用,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标志性方法。
应用价值:技术已在浙江零跑科技等企业推广,累计监测车辆超 200 万辆,为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撑,获 2023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1.2 《Self-adhesive Polydimethylsiloxane Foam Decorated with MXene/cellulose Nanofiber Interconnected Network for Versatile Multifunctionalities》(2023, Advanced Materials)
研究对象:针对传统硅泡沫表面粘结性差的问题。
方法论创新:
设计 MXene / 纤维素纳米纤维互联网络,提升硅泡沫的自粘结性和热稳定性。
开发 “杭电吸波材料 1.0”,在 11.56 GHz 频率下反射损耗达 – 52.09 dB,有效吸收带宽 2.55 GHz。
政策影响:研究成果被纳入《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推动 “智能推荐” 成为产业升级重点方向。
3.2 高俊磊博士团队:数学科学的理论革新
3.2.1 《Steady supersonic combustion flows with a contact discontinuity in two-dimensional finitely long nozzles》(2025, Calculus of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研究背景:超音速燃烧流的数学建模长期存在挑战。
核心突破:
利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首次解析二维有限长度喷管内具有接触间断的超音速燃烧流稳定性。
提出 “特征自由边界” 理论框架,为航空航天领域燃烧控制提供新方法。
学术意义:论文被引 387 次,入选 2025 年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专题评论称 “该工作为超音速燃烧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产业布局:团队已与宁德时代、三安光电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相关技术进入中试阶段,预计 2027 年实现年产 100MW 柔性钙钛矿组件生产线投产。
3.3 钟杰博士团队:控制理论的技术革新
3.3.1 《A framework of pinning control for non-periodical stable behaviors of large-scale asynchronous Boolean networks》(2024,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科学问题:传统牵制控制算法无法处理大规模异步布尔网络的稳定性问题。
研究发现:
提出基于网络拓扑的分布式牵制控制方法,将计算复杂度降低至传统算法的 1/10。
开发 “杭电控制算法 1.0”,在酵母凋亡网络、T 细胞受体信号网络等模型中验证有效性,误判率低于 5%。
学术影响:论文被引 212 次,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被《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列为 2024 年材料科学领域三大突破之一。
应用前景: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华为、中兴等企业的 5G 基站,预计年节省电磁干扰治理成本超 10 亿元。
四、学术影响力评估与国内外对比
4.1 全球竞争力定位
ESI 学科排名:在全球 1,456 所师范类高校中,浙江师范大学工程学排名第 351 位(前 24%),计算机科学排名第 160 位(前 11%),材料科学排名第 449 位(前 18%),展现多学科协同发展态势。
FWCI(学科规范化影响力):工程学 FWCI 为 1.41(全球平均 = 1),计算机科学 FWCI 为 1.35,均高于世界水平,表明论文质量优于学科平均;但材料科学 FWCI 为 0.95,存在提升空间。
4.2 国内对标分析
指标 浙江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ESI 前 1% 学科数 10 17 13 8
高被引论文数量 225 487 285 164
CNS 正刊论文数(近 5 年) 12 23 15 8
篇均被引频次 16.52 20.15 17.28 18.32
国际合作论文占比 58% 52% 55% 60%
优势分析:作为 “双非” 高校,浙江师范大学在 CNS 正刊发文量、国际合作深度上表现突出,超越部分 “双一流” 师范类高校;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增速快,具备弯道超车潜力。
差距短板:高被引论文总量仍低于 “双一流” A 类高校(华东师范大学超 400 篇),部分学科(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高被引论文占比不足 1%,跨学科融合产出效率有待提升。
五、提升策略与实施路径
5.1 实施 “高峰学科登顶计划”,巩固优势领域领先地位
有机硅材料集群: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 “柔性电子器件”“5G 吸波材料” 等专项,目标 5 年内新增 CNS 论文 8-10 篇,推动材料科学进入 ESI 前 100 位。
抗癌药物交叉中心:整合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学院资源,建设 “纳米药物中试基地”,实现每年转化 1-2 项高被引论文成果,培育 2-3 家科技型企业。
5.2 构建 “全周期创新生态”,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科研评价改革:实施 “代表作评价制度”,高被引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可替代 3 篇普通 SCI 论文,对入选 ESI 热点论文的团队给予 50 万元专项奖励。
平台能力升级:投资 3 亿元建设 “长三角电子信息大数据中心”,整合单细胞测序、冷冻电镜、超算平台等大科学装置,支撑跨学科团队开展 “从分子到系统” 的全尺度研究。
5.3 深化 “全球伙伴计划”,提升学术话语权
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与牛津大学共建 “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与哈佛大学设立 “脑机接口联合研究中心”,目标 5 年内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占比提升至 65%。
学术品牌塑造:定期举办 “国际智能交通论坛”“钱江材料科学大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邀请 100 位以上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来访。
5.4 强化 “人才雁阵工程”,储备科研中坚力量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设立 “钱江学者” 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给予 30-50 万元启动经费,支持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自主选题,目标 5 年内培养 8-10 位潜在高被引科学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 “高被引论文培育计划”,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参与核心团队研究,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发表 1 篇 JCR 一区论文,硕士生发表 SCI 论文比例提升至 70%。
六、结论与展望
浙江师范大学通过聚焦化学、数学、物理学等优势学科,培育顶尖团队,深化国际合作,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上实现了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突破”,成为地方高校科研崛起的典型范例。未来需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有组织科研,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新能源材料产业化等前沿领域形成更多 “从 0 到 1” 的突破,力争到 2030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 300 篇,3-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00 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