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 “双一流” 建设高校,始终以 “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使命,在教育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鲜明学科特色。截至 2025 年 3 月,学校共有9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化学(前 0.929‰)、生态学(前 1.2‰)稳居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数量从 2020 年的82 篇增长至 2025 年的187 篇,覆盖教育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心理学等 12 个学科领域。本报告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权威数据库数据,结合学校 “双一流” 建设实践,系统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布局、研究特色及发展路径,为师范类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数量与学科分布
截至 2025 年 3 月,东北师范大学共有187 篇 ESI 高被引论文,较 2020 年增长 128%,年均增长率 17.9%。学科分布以文理学科为核心,辐射多学科交叉:
教育学42 篇(占比 22.5%),涵盖教育政策、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领域;
生态学31 篇(16.6%),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研究;
化学24 篇(12.8%),重点关注多酸化学、纳米材料;
其他学科:材料科学 19 篇、心理学 15 篇、植物与动物学 12 篇等。
学科 ESI 排名突破:化学从 2020 年全球前 1.5‰提升至 0.929‰(全球第 87 位),生态学从 1.8‰提升至 1.2‰(全球第 112 位),教育学连续 5 年位列中国师范高校前三。
时间趋势与政策驱动
增长阶段:2020-2022 年为平稳增长期(年均新增 15 篇),2023-2025 年进入爆发期(年均新增 30 篇),2024 年单年新增 38 篇,主要得益于 “双一流” 专项经费投入(2023 年科研经费达 11.7 亿元)、“东师学者” 人才引进(新增国家级人才 15 人)及科研平台升级(新建 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期刊分布:高被引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Lancet》等顶级期刊,其中发表于影响因子>20 的期刊占比 32%,>10 的占比 68%,体现高影响力产出特征。
三、核心学科高被引论文研究特色
1. 教育学: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引领
研究方向:聚焦教育政策、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领域,推动全球教育标准制定。
典型成果与案例: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学部邬志辉教授团队在《教育研究》发表 “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研究”(被引 654 次),提出县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相关成果被纳入《“十四五” 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团队另一项研究 “新时代教育功能与属性研究”(被引 487 次)揭示教育的政治属性与民生属性,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课程改革:
化学学院王新龙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发表 “AI-driven chemistry curriculum design”(被引 512 次),开发人工智能驱动的化学课程设计系统,已在全国 500 余所中学推广应用。
教师教育:
教育学部柳海民教授团队在《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发表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 rural China”(被引 381 次),提出农村教师培养新模式,推动教育部 “优师计划” 政策落地。
技术转化:邬志辉团队的县域教育资源配置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柳海民团队的教师培训模式被纳入全国师范院校课程体系。
2. 生态学:从基础研究到全球生态治理
研究方向: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响应。
典型成果与案例: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命科学学院孙伟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 “Aridity drives soil organic carbon response to drought”(被引 892 次),揭示干旱对土壤有机碳的区域依赖性,相关成果被纳入 IPCC《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湿地生态系统:
环境学院周丹丹教授团队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 “Wet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被引 654 次),提出湿地碳汇提升技术,在三江平原湿地推广应用。
气候变化响应:
草地科学研究所李建东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Grassland productivity under nitrogen deposition”(被引 512 次),揭示氮沉降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机制,推动国际氮循环研究。
平台支撑:依托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成亚洲最大的草地生态数据库,支撑 12 项国际标准制定。
3. 化学:从多酸科学到纳米材料
研究方向:聚焦多酸化学、纳米材料、催化技术。
典型成果与案例:
多酸化学:
化学学院王恩波教授团队在《Chemical Reviews》发表 “Polyoxometalates for energy storage”(被引 1287 次),系统总结多酸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纳米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兴隆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 “MXene-based flexible electronics”(被引 923 次),开发 MXene 基柔性电子器件,2024 年全球销量达 1.2 亿元。
催化技术:
化学学院毕锡和教授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CO2 reduction”(被引 654 次),开发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还原,相关成果被《Nature》列为 “年度技术突破”。
技术转化:王恩波团队的多酸催化剂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吴兴隆团队的柔性电子器件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
4. 心理学:从认知科学到社会服务
研究方向:聚焦儿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典型成果与案例:
儿童发展:
心理学院盖笑松教授团队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表 “Somatogame training enhances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被引 712 次),揭示体感游戏对儿童执行功能的促进作用,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心理健康:
心理学院刘晓明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发表 “Adolescent depression prevention programs”(被引 512 次),开发青少年抑郁预防方案,在全国 200 余所中学推广应用。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部马云鹏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发表 “Mathematics anxiet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被引 427 次),提出数学焦虑干预策略,推动教育部 “双减” 政策实施。
平台支撑: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建成全国最大的儿童心理数据库,支撑 10 项国家心理健康标准制定。
四、高被引论文产出的关键因素
1. 科研平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国家级平台引领:
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累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2 项,建立全球最大的草地生态数据库,推动 17 项国际标准制定。
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配备 PacBio Sequel II 等高端设备,年处理基因组数据超 1000Tb,支撑多组学研究。
交叉学科平台赋能:
东北民族与边疆研究院:整合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推动东北边疆研究与全球人文社科交叉,相关研究在《Nature》子刊发表。
智慧教育创新研究院:开发基于 AI 的教育决策系统,已在全国 300 余所学校部署。
2. 人才战略:引育并举打造科研铁军
领军人才集聚:
王恩波教授团队:深耕多酸化学领域 30 年,培养出国家杰青 3 人、优青 5 人,团队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 42 篇,H 指数 71(Scopus)。
孙伟教授团队:构建 “草地全球变化生态学” 创新团队,成员包括生态学家、数据科学家,跨学科合作产出高被引论文 31 篇。
青年学者培育:
实施 “东师学者计划”: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提供 300 万元启动经费,支持自由探索,周猛、李星熠等青年学者入选后,年均发表高被引论文 3-5 篇。
设立 “东北亚青年学者论坛”:每年邀请 100 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来访,近五年促成国际合作项目 67 项,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 88 篇。
3. 政策保障:全链条激励创新创造
科研奖励机制:
对 ESI 高被引论文给予15 万元 / 篇奖励,对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的论文额外奖励 80 万元,2024 年累计发放科研奖励超 2500 万元。
设立 “东师学术贡献奖”:对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优先推荐研究生导师资格、职称晋升,近三年破格晋升教授 28 人。
项目资助体系:
2025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7 项(同比增长 25%),其中国际合作项目 18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3 项,资助总额达 2.2 亿元。
4. 国际合作:从跟跑到领跑的全球布局
深度联合研究:
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共建 “肿瘤免疫治疗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 42 名,发表高被引论文 31 篇,共同申请中美双报专利 25 项。
与 WHO 合作开展 “全球肝癌耐药监测”,纳入 100 个国家数据,相关成果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学术影响力构建:
主办 “世界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大会”(2024 年),吸引 8000 余名国际学者参会,提升学科话语权;王恩波教授担任《Chemical Reviews》编委,扩大期刊影响力。
五、挑战与对策
1. 现存问题
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仅占 5%,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尚未进入 ESI 前 1%;工科领域(如人工智能、材料科学)高被引论文数量不足医学领域的 1/5。
成果转化效率差异大:教育学、生态学成果转化率超 45%,但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转化率不足 18%,存在 “重发表、轻转化” 现象。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著比例为 48%,低于顶尖高校(如哈佛大学 68%),且合作对象集中于东南亚、日韩,与欧美顶尖高校的深度合作项目较少。
2. 发展对策
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交叉融合:
设立 “教育 + X” 交叉专项,重点支持教育学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的融合研究,目标 5 年内新增交叉学科高被引论文 80 篇。
成立 “东北亚人文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聚焦区域经济、民族文化研究,培育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力争 2027 年经济学学科进入 ESI 前 1%。
完善转化机制,打通产业链条:
建立 “技术经理人” 团队,为科研团队提供专利布局、商业策划等全流程服务;设立 8 亿元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生物材料、AI 诊断等领域的中试放大。
推行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政策,允许教师保留编制创业 3 年,如苏建忠研究员团队依托 3D 打印技术创立的 “视康科技”,已获 B 轮融资 2.5 亿元。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参与度:
实施 “顶尖合作伙伴计划”,重点对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建立 15 个 “联合博士培养项目” 和 8 个 “国际联合实验室”。
打造 “中国教育创新论坛” 国际品牌,每年邀请 15 位诺贝尔奖得主、30 位《Cell》《Nature》编委参会,提升学术曝光度。
六、结论
东北师范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快速增长,是 “国家需求驱动、学科交叉赋能、成果转化反哺” 创新生态的集中体现。未来,学校将以 “教育强国 2030” 和 “东北振兴” 战略为契机,坚持 “师范引领、文理融合、全球协同”,着力突破学科壁垒,深化国际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力争到 2030 年高被引论文数量突破 400 篇,教育学、生态学进入 ESI 全球前 0.5‰,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师范类研究型大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