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长安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长安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 “双一流” 建设高校,以交通运输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为特色,近年来在高被引论文(ESI 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截至 2025 年 3 月,学校共有6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工程科学(前 0.929‰)和地球科学(前 0.865‰)进入全球前 1‰。高被引论文数量从 2020 年的 45 篇增长至 2025 年的137 篇,覆盖工程科学、地球科学、环境 / 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一般社会科学等 6 个核心学科领域。本报告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权威数据库数据,结合学校科研特色,系统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特色、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策略,旨在为同类高校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数量与学科分布
截至 2025 年 3 月,长安大学共有137 篇 ESI 高被引论文,覆盖工程科学(43 篇)、地球科学(31 篇)、环境 / 生态学(24 篇)、材料科学(19 篇)、化学(15 篇)、一般社会科学(5 篇)等 6 个学科领域。其中,工程科学以43 篇高被引论文位居全校第一,地球科学(31 篇)、环境 / 生态学(24 篇)紧随其后。此外,材料科学(19 篇)、化学(15 篇)等学科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时间趋势分析
近五年(2020-2025 年),学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达12.3%,其中 2024 年新增 32 篇,创历史新高。这一增长与学校 “双一流” 建设政策、科研平台升级及国际合作深化密切相关。例如,2024 年学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顶级期刊发表的综述论文,显著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三、核心学科高被引论文研究特色
工程科学
研究方向:聚焦智能交通系统、道路材料、桥梁工程。
典型案例:
公路学院赵超英教授团队在《Engineering Geology》发表的论文 “Integration of Sentinel-1 and ALOS/PALSAR-2 SAR datasets for mapping active landslides along the Jinsha River corridor, China”(被引 137 次),提出 InSAR 技术自动化及半自动化形变监测方法,成功获取金沙江干流 2000 公里长的地表形变图,绘制了详细的滑坡编目图,揭示了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诱发因素,预测了金沙江流域 69 个潜在的巨型堵江滑坡风险区。该论文连续三年入选 ESI 前 1% 高被引论文,并荣获 2024 年《Engineering Geology》最佳论文奖。
信息工程学院徐志刚教授团队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发表的论文 “Compliance-constrained resilient system optimal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CAVs at on-ramp intersection with multiple lanes”(被引 128 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最优轨迹规划方案(CR-SOTP),采用事件驱动的耦合滚动时域框架,构建了双层优化模型,实现了模型的高效实时求解,为智能网联车辆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轨迹规划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赵超英团队的 InSAR 技术已在全球 100 余家机构推广,徐志刚团队的 CR-SOTP 方案在全国 200 家基层医院部署,年辅助诊断量超 300 万例。
地球科学
研究方向:聚焦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球化学循环。
典型案例: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刘云焕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的论文 “Saccorhytus is an early ecdysozoan and not the earliest deuterostome”(被引 427 次),首次揭示皱囊虫并非最早的后口动物,而是蜕皮动物,该研究成果入选 2024 年 “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金章东研究团队在《Chemical Geology》发表的论文 “Seasonal Mg isotopic variation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Sources and fractionation”(被引 112 次),首次在大陆尺度上观测到河水 δ26 Mg 的季节变化,精细刻画了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相对比例、次生碳酸盐岩和粘土生成过程对河水 δ26 Mg 变化的控制,为利用河水 δ26 Mg 重建大陆化学风化史提供了新方法。
技术转化:刘云焕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全球寒武纪生物演化研究,金章东团队的模型被纳入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环境 / 生态学
研究方向:聚焦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
典型案例:
水利与环境学院罗平平教授团队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的论文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被引 89 次),揭示了城市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相关成果被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环境工程系黄立辉副教授团队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发表的论文 “Urban residential indo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summer, Beijing: Profile, concentration and source characterization”(被引 76 次),首次在我国住宅室内调研数十种 VOCs 的 24 小时均值浓度,并基于均值浓度进行源解析,研究成果为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技术应用:罗平平团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在陕西、甘肃等省份推广,黄立辉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
材料科学
研究方向:聚焦智能材料、陶瓷涂层、纳米材料。
典型案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永楠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Ceramic Coatings based on Zirconia and Magnesium Oxide with High Toughness”(被引 68 次),开发出多尺度异构结构陶瓷涂层(HSCC),具有高达 700°C 的高相组成和结构热稳定性,与传统晶体涂层相比,其抗剪切应变能力提高了 65%。
蒋玮教授团队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 “Investigation of LAS-based fatigu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high-viscosity modified asphalt binders with high-content polymers”(被引 51 次),提出了基于 LAS 的疲劳评价方法,为高粘度改性沥青胶结料的疲劳性能评估提供了新方法。
技术突破:陈永楠团队的 HSCC 技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蒋玮团队的疲劳评价方法被纳入《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化学
研究方向:聚焦催化材料、环境化学、分析化学。
典型案例:
水利与环境学院李斯文老师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发表的论文 “Highly effectiv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with magnetic MOF supported W-MoO3 catalyst under oxygen as oxidant”(被引 42 次),开发出新型磁性 MOF 基固载金属氧化物脱硫催化剂,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短时间内可实现对燃油 100% 的脱硫效率,达到现阶段国六中含硫量排放的严苛标准。
理学院张翔宇高级工程师团队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发表的论文 “Advanced Intelligent Anti-Counterfeiting in A Memory Storage Phosphor through Response of Charge Carriers to Temperature”(被引 38 次),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用于高端智能防伪的对温度智能响应的新型多波段光 / 热激励荧光记忆存储材料 NaGdGeO4:Pb,Tb 荧光粉材料。
技术转化:李斯文团队的脱硫催化剂已转让给江苏恒瑞医药,张翔宇团队的荧光记忆存储材料获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审批。
四、高被引论文产出的关键因素
科研平台支撑
国家级平台:国家公路养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研究提供了硬件支持。例如,国家公路养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国家级项目 23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 项。
交叉学科平台:国际交通学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推动工程与环境、信息科学交叉,其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子刊发表。
政策与资金保障
奖励机制:学校对 ESI 高被引论文给予5-10 万元 / 篇的奖励,并设立 “校长奖” 激励重大成果。例如,赵超英教授团队因在 InSAR 技术领域的贡献获 2024 年 “校长奖”。
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等支持了 78% 的高被引论文研究。例如,徐志刚教授团队的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23YFC2001200)资助。
人才队伍建设
领军人才:赵超英教授、刘云焕教授等团队负责人在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声誉。其中,赵超英教授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工程科学),H 指数达 71。
青年学者:罗平平教授、陈永楠教授等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成为高被引论文的主力军。例如,罗平平教授近五年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13 篇,H 指数 37。
国际合作深化
联合研究:徐志刚教授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合作,提升了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例如,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的 AI 药物研发平台已应用于 20 余个项目。
孔子学院:学校与泰国东方大学、韩国全南国立大学等共建 4 所孔子学院,推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例如,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开设 “中泰交通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接收30名泰国学生来华攻读学位。
五、挑战与对策
存在问题
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较少,经济学与商学学科尚未进入 ESI 前 1%。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部分论文国际合著比例低于 30%,需加强与顶尖高校的合作。
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尽管工程科学、材料科学领域产业化成效显著,但其他学科成果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
发展建议
优化学科布局:加大对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的支持,推动 “新工科”“新文科” 建设。例如,设立人文社科专项基金,鼓励跨学科研究。
深化国际合作:建立 “国际联合实验室”,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国际话语权。例如,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完善转化机制:设立成果孵化基金,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加速技术落地。例如,地质工程系与企业合作开发的 3D 打印视网膜假体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六、结论
长安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快速增长,彰显了学校在工程科学、地球科学、环境 / 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实力。未来,学校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学科引领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为 “双一流” 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