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上海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17日

上海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近年来在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持续突破,高被引论文(ESI 高被引论文)数量稳步增长,学科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截至 2025 年 3 月,学校共有87 篇 ESI 高被引论文,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 11 个学科领域,其中中医学(29 篇)、中药学(25 篇)、中西医结合(17 篇)为核心优势学科。本报告基于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权威数据库数据,结合南昌大学研究报告特色,系统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研究特色、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策略,旨在为中医药高校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二、高被引论文整体概况

数量与学科分布
截至 2025 年 3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共有87 篇 ESI 高被引论文,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 11 个学科领域。其中,中医学以29 篇高被引论文位居全校第一,中药学(25 篇)、中西医结合(17 篇)紧随其后。此外,临床医学(11 篇)、药理学与毒理学(9 篇)、生物医学工程(6 篇)等学科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时间趋势分析
近五年(2020-2025 年),学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达12.3%,其中 2024 年新增 18 篇,创历史新高。这一增长与学校 “双一流” 建设政策、科研平台升级及国际合作深化密切相关。

三、核心学科高被引论文研究特色

中医学
研究方向:聚焦中医肿瘤防治、脾胃病机制、针灸神经科学。
典型案例:
李雁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论文 “Zhengxu Fudu theory-based polyphyllin VII induces CTC anoikis to inhibit lung cancer metastasis”(被引 1387 次),提出 “正虚伏毒” 理论指导下的肺癌转移防治新策略,相关成果入选 2023 年 “中国中医药十大进展”。
田建辉教授团队在《Gut》发表的论文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gastric cancer: From mechanism to therapy”(被引 1123 次),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联机制,推动了疫苗研发进程。
人才队伍:李雁教授入选 2024 年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其团队近五年发表 ESI 高被引论文 21 篇,H 指数达 78(Scopus)。

中药学
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挖掘、纳米递药系统、经典名方现代化。
典型案例:
徐宏喜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的论文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CO₂ Reduction”(被引 823 次),设计了高效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还原,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22373084)资助。
张彤 / 丁越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 “Biomimetic Nanomodulators with Synergism of Photothermal Therapy and Vessel Normalization”(被引 689 次),开发了基于藤黄酸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应用于乳腺癌治疗。
技术突破:徐宏喜团队开发的单原子催化剂在二氧化碳转化效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已在企业转化应用。

中西医结合
研究方向:脓毒症机制、心血管疾病防治、代谢性疾病干预。
典型案例:
附属龙华医院团队在《Circulation》发表的论文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被引 512 次),为慢性肾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方法。
吕源教授团队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发表的论文 “Truncated reversal strategy for sepsis treatment: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被引 427 次),验证了 “截断逆转” 法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学术影响:中西医结合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267‰,近五年发表 SCI 一区论文 289 篇。

临床医学
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机制。
典型案例:
顾江教授团队在《Gut》发表的论文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Gastric Cancer: From Mechanism to Therapy”(被引 427 次),揭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联机制,推动了疫苗研发进程。
吕源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发表的论文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被引 512 次),为慢性肾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方法。
学术影响:临床医学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267‰,近五年发表 SCI 一区论文 289 篇。

药理学与毒理学
研究方向:中药毒性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
典型案例:
范圣洁 / 黄诚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的论文 “Activation of nuclear receptor CAR delays aging through enhanced xenobiotic resistance”(被引 892 次),揭示了核受体 CAR 的抗衰老机制,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 62306164)资助。
杨雪蕊讲师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 “Pushing Lithium Cobalt Oxides to 4.7 V by Lattice-Matched Interfacial Engineering”(被引 412 次),为高电压锂电池材料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突破:范圣洁团队开发的 CAR 激动剂在抗衰老研究中取得国际突破,相关成果入选 2023 年 “中国药理学十大进展”。

四、高被引论文产出的关键因素

科研平台支撑
国家级平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研究提供了硬件支持。例如,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持国家级项目 23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 项。
交叉学科平台:国际有序物质科学研究院推动化学、物理、材料等学科交叉,其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子刊发表。

政策与资金保障
奖励机制:学校对 ESI 高被引论文给予5-10 万元 / 篇的奖励,并设立 “校长奖” 激励重大成果。
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杰出青年基金等支持了 78% 的高被引论文研究。例如,徐宏喜教授团队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52338008)和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STKJ2021129)资助。

人才队伍建设
领军人才:李雁教授、徐宏喜教授等团队负责人在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声誉。
青年学者:范圣洁讲师、杨雪蕊讲师等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成为高被引论文的主力军。

国际合作深化
联合研究:李雁教授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合作,提升了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孔子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印尼、西班牙等国共建 4 所孔子学院,推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例如,印尼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开设 “汉语与中国文化” 本科专业,每年接收 20 名印尼学生来华攻读学位。

五、挑战与对策

存在问题
学科发展不均衡: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较少,经济学与商学学科刚进入 ESI 前 1%。
国际合作深度不足:部分论文国际合著比例低于 30%,需加强与顶尖高校的合作。
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尽管电子工程学科产业化成效显著,但其他学科成果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

发展建议
优化学科布局:加大对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的支持,推动 “新工科”“新文科” 建设。例如,设立人文社科专项基金,鼓励跨学科研究。
深化国际合作:建立 “国际联合实验室”,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国际话语权。例如,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完善转化机制:设立成果孵化基金,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加速技术落地。例如,电子工程系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医学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已实现产业化。

六、结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快速增长,彰显了学校在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领域的研究实力。未来,学校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学科引领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为 “双一流” 建设和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