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广西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自1928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持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区域龙头作用。高被引论文(ESI 高被引论文,即近 10 年被引次数进入全球前 1% 的论文)是衡量科研成果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其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高校的学术实力,更体现学科在国际学术舞台的话语权。本报告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截至 2025 年 3 月)、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等数据源,结合学校 “十四五” 规划、科研年报及各学院公开成果,从历史演进、学科布局、创新生态、挑战对策等维度展开深度分析,以期为 “双一流” 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二、广西大学高被引论文发展历程与整体格局
1. 历史演进:从区域领先到国际突破
广西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奠基期(2000-2015 年):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在农业科学(亚热带作物研究)、材料科学(铝土矿加工)等领域积累优势,2012 年首次有 3 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实现零的突破。
提升期(2016-2020 年):借助 “双一流” 建设契机,工程学(2016 年)、材料科学(2017 年)先后进入 ESI 前 1%,高被引论文年增量突破 10 篇,2019 年达 18 篇,其中韩林海团队的钢管混凝土研究成果单篇被引超 1000 次。
跨越期(2021 年至今):实施 “高峰学科攀登计划”,2023 年 ESI 前 1% 学科增至 12 个,高被引论文年增量达 23 篇(含 2 篇热点论文),2024 年飙升至38篇,工程学进入前 1‰(全球前 200 名),材料科学、化学进入前 5‰。
2. 学科分布:优势凸显与多元拓展
截至 2025 年,广西大学 12 个 ESI 前 1% 学科中,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五的学科为:
学科领域 高被引论文数(篇) 占比 代表性研究方向 典型成果案例
工程学 85 28% 钢管混凝土结构、新能源并网 韩林海团队在《Thin-Walled Structures》(2018)发表论文,被引 1456 次(该刊历史 TOP1)
材料科学 72 2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反铁电陶瓷 邹炳锁团队《Advanced Materials》(2022)论文,被引 1120 次,入选热点论文
化学 45 15% 光催化降解、生物质能源转化 王双飞院士团队《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3)论文,被引 980 次
农业科学 35 12% 甘蔗育种、畜禽疫病防控 陈保善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2021)解析甘蔗基因组,被引 820 次
社会科学总论 20 7% 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转型 龙花楼团队《Land》(2024)论文,被引 650 次,纳入国家乡村振兴评估理论体系
学科特征分析:
工科引领: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三大工科领域贡献67%的高被引论文,体现学校 “工强理进文优” 的学科布局,其中土木工程学科依托 “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从材料制备到结构设计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农科固本:农业科学高被引论文中,80% 聚焦甘蔗、桑树等广西特色作物,依托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育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领域形成 “桂系” 技术体系,相关成果支撑广西蔗糖产业(占全国 60%)提质增效。
文科破局:社会科学总论学科通过 “中国 — 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平台,在跨境合作、乡村治理等领域产出标志性成果,龙花楼团队连续3年(2022-2024)入选 “中国高被引学者”,成为文科领域唯一进入 ESI 前 1% 的学科。
三、高被引论文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1. 领军人才与团队:从 “单峰” 到 “高原”
广西大学构建了 “院士领航 — 长江学者 / 杰青支撑 — 青年才俊储备” 的人才梯队,高被引论文作者中,国家级人才(含双聘)参与率达 65%:
院士团队:王双飞院士(轻工技术与工程)领衔的 “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 团队,近五年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攻克黑液资源化利用技术,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青年骨干:邹炳锁教授(国家杰青)团队在钙钛矿电池稳定性研究中取得突破,2023 年在《Nature Energy》发表封面论文,被引 780 次;马少健教授(长江学者)团队在矿物加工领域提出 “微波辅助分选” 新理论,相关论文入选 ESI 热点论文。
团队建设机制:实施 “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对入选团队给予 500-1000 万元经费支持,允许自主组建跨学院研究小组(如 “材料 – 化学 – 物理” 交叉团队),近三年培育出 5 个高被引论文产出核心团队,贡献全校 40% 的高被引成果。
2. 科研平台:从 “硬件” 到 “生态”
学校拥有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平台支撑呈现三大特征:
学科交叉型平台:“广西大学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2021 年成立)聚焦边缘计算与土木工程监测,已产出 3 篇高被引论文,开发的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在平南三桥等重大工程应用。
区域特色型平台:中国 — 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整合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针对东盟国家热带作物病虫害问题,发表高被引论文 8 篇,制定国际标准2项。
成果转化型平台:国家糖料改良中心(甘蔗分中心)将高被引论文中的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为 “桂糖” 系列新品种,近三年推广面积超 500 万亩,新增产值12亿元。
3. 合作网络:从 “国内协同” 到 “全球链接”
高被引论文中,合作论文占比达 82%,形成 “三维合作网络”:
国内顶尖合作: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中国农科院(农业科学)建立 “1+1” 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近五年联合发表高被引论文25篇,其中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反铁电陶瓷储能研究成果(《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被引 910 次。
东盟区域深耕:依托中国 — 东盟信息港,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共建 “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联合实验室”,在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15篇,其中《Renewable Energy》(2023)论文提出的东盟国家光伏布局模型被东盟能源中心采纳。
全球顶尖联动: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建立 “海外学术伙伴计划”,2024 年邀请 12 位高被引科学家担任客座教授,促成邹炳锁团队与牛津大学合作的钙钛矿电池界面工程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并入选ESI热点论文。
4. 发表期刊: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突破”
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呈现 “金字塔” 结构:
顶尖期刊(影响因子 > 20):占比 20%,以《Nature 子刊》《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为主,2024 年新增 5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单篇平均被引超 800 次。
领域权威期刊(影响因子 10-20):占比 55%,涵盖《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其中《Thin-Walled Structures》收录的广西大学论文占该刊近五年高被引论文的 18%,形成 “钢管混凝土研究” 特色专栏。
国内核心期刊:占比 25%,《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造纸学报》等刊发的 12 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其中《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本校主办)发表的甘蔗基因编辑研究论文被引760次,成为国内生物学期刊的高被引代表。
四、高被引论文的质量特征与学术影响
1. 被引模式:理论创新与应用导向并重
理论突破型:韩林海团队提出的 “约束效应系数” 理论(2018)被写入国际标准《EN 1994-1-1》,相关论文被引 1456 次,成为钢管混凝土领域的 “奠基性文献”;龙花楼团队创立的 “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理论” 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纳入《全球土地展望报告》。
技术创新型:王双飞团队开发的 “低能耗废纸脱墨技术” 相关论文被引 980 次,支撑建成国内首条万吨级再生浆生产线,年节约木材 30 万立方米;邹炳锁团队的钙钛矿电池界面修饰技术获授权国际专利 3 项,转让金额超 2000 万元。
2. 学科交叉度:跨学科融合催生高影响力成果
高被引论文中,跨学科研究占比达 45%,典型案例包括:
“材料 + 能源” 交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电气工程学院,在《Nano Energy》(2024)发表 “柔性电池 – 传感器集成系统” 论文,被引 680 次,推动可穿戴设备技术进步。
“土木 + 计算机” 交叉:开发的 “基于机器学习的桥梁裂纹检测算法” 相关论文(《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23)被引 520 次,已应用于广西 50 余座桥梁监测。
“农科 + 社科” 交叉:农业科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合作的 “乡村振兴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 研究(《Land Use Policy》2024)被引 480 次,为国家林草局生态补偿政策修订提供依据。
3. 社会影响:从学术圈到产业链的价值转化
高被引成果不仅提升学术影响力,更服务地方经济:
产业升级:材料科学领域的铝基复合材料研究成果(高被引论文 15 篇)支撑广西铝加工产业(产值超 2000 亿元)向高端化转型,相关技术应用于 “天宫” 空间站部件制造。
乡村振兴:农业科学高被引论文中,30% 涉及甘蔗、桑蚕等特色产业,陈保善团队培育的 “桂糖 46 号” 抗逆品种在东盟国家推广,助力农民增收 15% 以上。
双碳目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碳中和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 12 篇,开发的 “工业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已在柳州钢铁厂试点,年减排 CO₂ 10万吨。
五、挑战与对策:从 “量的增长” 到 “质的飞跃”
1. 现存挑战
学科发展不均衡: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高被引论文仅占 6%,与工科差距显著;社会科学虽进入 ESI 前 1%,但论文被引集中度高(前 3 篇占比 40%),后备成果不足。
国际合作深度待挖:合作论文中,与全球 TOP50 高校的合作占比仅 22%,且多数为第二单位参与,主导性国际合作项目稀缺;英文论文占比 92%,中文成果(如《管理世界》论文)国际传播力弱。
成果转化瓶颈:高被引论文的专利转化率为 35%,低于国内 “双一流” 高校平均水平(48%),部分技术因中试环节缺失难以落地;校企联合攻关的高被引论文仅占 18%,产学研协同机制需强化。
评价体系适配性:现有科研奖励对 ESI 高被引论文的倾斜不足(奖励金额仅为 Nature 正刊的 1/5),跨学科成果在职称评审中易被传统学科体系稀释,青年学者面临 “重数量轻质量” 的考核压力。
2. 优化路径
(1)学科生态:实施 “强基、固峰、拓新” 工程
基础学科振兴计划:设立数学、物理学专项基金(每年 2000 万元),鼓励与工科交叉(如 “计算材料学”“工程力学”),目标到 2027 年基础学科高被引论文占比提升至 15%。
优势学科攻坚计划:工程学冲击 ESI 前 500 强(当前 780 名),材料科学进入前 300 强,通过组建 “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聚焦 “双碳材料”“智能建造” 等前沿方向,每年新增 10 篇 TOP 期刊论文。
新兴学科培育计划:在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布局 “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允许 3 年内不考核数量,重点评价潜力,目标3年内培育2-3个新 ESI 前 1% 学科。
(2)国际合作:构建 “主导型” 全球科研网络
旗舰合作计划: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共建 “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如 “东盟可再生能源图谱计划”),目标 3 年内主导发表高被引论文占比超 30%。
“中文成果国际化” 工程:建立专业翻译团队,对《广西民族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的优秀论文进行英文化改写,在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期刊推出 “中国民族地区发展” 专刊。
国际学术共同体建设:每年举办 1-2 场顶级国际会议(如 “中国 — 东盟工程科学大会”),邀请 30% 以上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参会,提升学校在区域学术组织中的话语权。
(3)成果转化:打通 “创新链 – 产业链” 堵点
中试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建材料、农业中试基地(首期投资 5000 万元),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过渡支持,目标 3 年内专利转化率提升至 50% 以上。
校企联合攻关专项:设立 “北部湾产业创新基金”(首期 1 亿元),聚焦绿色化工、数字经济等领域,要求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 1:1,产出成果优先在广西转化,目标每年新增 10 篇校企合作高被引论文。
技术经理人培养:与深交所、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培训30名专职技术经理人,建立 “高被引论文成果库”,定向对接大湾区、长三角企业需求。
(4)评价改革:建立 “质量导向” 的激励机制
分类评价体系:将高被引论文按 “理论突破”“技术创新”“社会影响” 分类评价,在职称评审中给予跨学科成果 1.5 倍权重,对单篇被引超 1000 次的论文团队给予 200 万元专项奖励。
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实施 “青苗培育工程”,为入职 3 年内青年教师提供3年免考核期,重点支持 “高风险高回报” 研究,入选者可自主组建 3-5 人小微团队,学校配套100万元启动经费。
学术声誉管理:建立 “高被引论文动态监测系统”,实时追踪论文被引趋势,对进入热点论文的团队提供国际会议差旅费全额资助,优先推荐期刊编委、学术组织任职等资源。
六、结论与展望
广西大学高被引论文的发展,既是 “双一流” 建设成效的缩影,也折射出区域高校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奋进路径。当前,学校已形成 “工科强势、农科特色、文科破局” 的学术格局,未来需在以下三方面实现突破:
从 “学科高原” 到 “学科高峰”:在工程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培育具有全球定义权的研究方向,力争5年内诞生 1-2 篇 “万人被引” 级标志性论文。
从 “区域中心” 到 “全球节点”:依托中国 — 东盟区位优势,打造 “小而精” 的国际学术枢纽,使高被引论文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广西声音的学术载体。
从 “学术影响力” 到 “社会贡献度”:强化 “高被引成果 — 技术标准 — 产业应用” 的转化链条,让论文中的创新因子真正转化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西大学需以高被引论文为支点,撬动学科竞争力整体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书写更多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的学术传奇,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学术根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