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12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高校的科研实力成为衡量其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被引论文作为学术成果影响力的显著标志,不仅反映了科研人员在特定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贡献,更对高校的学科声誉、国际排名以及资源获取能力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顶尖学府,始终秉持着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的校训,在石油石化及相关学科领域深耕细作,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深入剖析学校的高被引论文,对于洞察其科研优势、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明确未来科研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报告将基于权威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被引论文的各项特征,为学校科研发展提供全面且深入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2.1 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性​

学术影响力是高校在全球学术舞台上的名片,高被引论文数量及被引频次直接关联着学校的学术声誉。在国际大学排名体系中,如 QS 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等,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占据相当大的权重。高被引论文意味着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能够吸引更多的科研资源、优秀人才以及国际合作机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2.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学科定位与科研使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石油石化为特色,致力于培养能源领域的卓越人才,解决能源行业面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学校更是肩负着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校在能源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为学科布局优化、科研资源精准投放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学校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科睿唯安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该数据库基于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数据,对全球 11000 多种学术期刊进行分析,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认可度。数据统计时间范围为 2014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4 月 30 日,涵盖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这段时间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以及相关学科排名等关键信息。同时,为了补充和验证相关数据,还参考了学校图书馆发布的年度高影响力论文统计年报、学校官网公布的科研成果信息以及各学院网站上教师的科研介绍等资料。​

3.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 ESI 数据库中提取的高被引论文的数量、被引频次、学科分布、发表期刊、作者信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宏观层面揭示学校高被引论文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
内容分析: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标题、关键词、摘要以及全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识别论文的研究主题、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梳理出学校在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
对比分析:选取国内部分在能源、化工等相关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高校,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东理工大学等,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高被引论文数据与这些高校进行对比,评估学校在国内同类高校中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力,找出优势与差距。​
案例研究:针对学校内高被引论文产出较多、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学者及其团队,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其研究历程、科研项目、团队建设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情况,总结成功经验,为其他科研团队提供借鉴。​

四、高被引论文整体情况​

4.1 论文数量与增长趋势​

截至 2024 年 7 月 11 日,根据 ESI 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有 189 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在全球所有科研机构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学校作为第一署名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入选的 ESI 高被引论文有 110 篇。从时间维度来看,近年来学校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以 2014 – 2024 年为统计区间,高被引论文数量从最初的个位数逐步增长至 2023 年的 216 篇(包含非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论文),年均增长率稳定在 15% – 20% 之间。这一增长趋势表明学校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科研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同步提升。​

4.2 被引影响力分析​

篇均被引次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高达 128 次,远高于 ESI 全球前 1% 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约 50 次)。这充分说明学校的高被引论文在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例如,在工程学领域,部分关于油气开采新技术的论文单篇被引次数超过 500 次,这些论文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案,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应用。​
热点论文情况:除了高被引论文,学校还产出了 5 篇热点论文,占全球前 0.1%。热点论文是指在过去 2 年发表的论文中,近 2 个月被引次数排在该学科前 0.1% 的论文,其代表了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学校热点论文的产出,表明在部分学科领域,学校的科研团队能够敏锐捕捉到前沿研究方向,并迅速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潮流。​

4.3 学科分布特征​

优势学科主导:高被引论文在学科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集中分布在工程学、地球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这四个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总数的 70% 以上。其中,工程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达到 47 篇,在全球工程学领域的科研机构排名中进入前 1‰(第 47 位 / 2336 所机构)。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油气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如高效油气开采技术、智能油田建设、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等。例如,在页岩油藏开发方面,研究团队针对页岩油藏的复杂地质条件,通过创新开采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了页岩油的采收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权威期刊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多学科协同发展:尽管优势学科占据主导地位,但环境 / 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也有少量高被引论文产出,这反映了学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在环境 / 生态学领域,研究团队结合石油行业的特点,开展了关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油气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相关成果为石油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人员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数据处理、油藏数值模拟等方面,提高了勘探开发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这些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学校的研究领域,也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五、高被引学者及其团队​

5.1 核心学者介绍​

刘月亮教授:作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月亮教授在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成绩斐然。他的研究方向广泛且前沿,涵盖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功能性分子结构智能编辑与合成、CO₂响应型高性能材料研发、超高压 CO₂纳米气泡制备装置及工业化应用、CO₂超低能耗还原制备烷烯烃基础机理及工业化应用、CO₂矿化速率调控与矿化产氢机理及矿化利用以及促进 CO₂高效水和的碳酸酐酶替代物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特低 – 超低渗油藏 CO₂驱油与封存动态协同及碳迁移演化机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油气热力学原位相变理论及应用” 等。在科研成果方面,发表了大量 ESI 高被引论文,其中部分论文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Fuel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在 CO₂响应材料与碳中和技术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例如,其团队开发的 CO₂矿化产氢技术,创新性地将 CO₂转化为有价值的能源产品,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得到高度认可,还已进入中试阶段,有望在未来实现工业化应用,为解决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周涛涛副教授: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专注于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在科研项目方面,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如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 “页岩油藏纳米级孔隙流体的限域行为与传输机制研究” 等。在学术成果上,发表了 8 篇 ESI 高被引论文,其中 2 篇入选热点论文,其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安全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周涛涛副教授将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核电厂安全评估、油气田安全生产风险预警等实际工程场景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其团队开发的基于安全大数据的核电厂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实时监测核电厂运行状态,提前预测潜在安全风险,有效提高了核电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关成果在国际核工程大会上获得最佳论文奖,在国际安全工程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芒来教授:在胶体与界面科学领域深耕多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高芒来教授团队发表于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著名期刊《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的研究成果《Pore wettability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contaminant adsorption and oil/water separation: A review》已被 ESI 高被引。该论文聚焦于材料的孔隙润湿性,系统总结了润湿性的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其调变方法,并详细概述了不同润湿类型在提高采收率、污染物吸附和油水分离中的应用概况,深入阐明了其作用机理,为设计开发驱油剂、吸附剂以及油水分离材料等新材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高芒来教授团队在国际 SCI 期刊上发表了 60 余篇高水平(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在新型有机粘土和 “就一层” 分子沉积(MD)膜驱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高芒来教授本人还担任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等 20 多个知名国际 SCI 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在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5.2 团队科研模式与合作机制​

跨学科融合团队模式:以刘月亮教授团队为例,团队成员来自有机合成、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人工智能、石油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相关专业。这种跨学科的团队构成模式,使得团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充分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复杂的科学问题。例如,在 CO₂矿化产氢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化学专业的成员负责催化剂的合成与优化,材料专业的成员致力于开发高效的反应载体,石油工程专业的成员则从工业应用角度对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和优化,人工智能专业的成员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反应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通过多学科成员的协同合作,实现了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创新。​

产学研合作机制:许多高被引学者团队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例如,周涛涛副教授团队与中国石油、国家管网等大型能源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针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安全问题开展联合研究。企业为团队提供真实的生产数据和现场实验条件,团队则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为企业开发定制化的安全评估技术和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这种产学研合作机制,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安全性和经济效益,还为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资金支持,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国际合作交流:高被引学者团队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如刘月亮教授团队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在 CO₂封存技术领域开展了长期深入的合作研究,双方定期互派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联合实验。通过国际合作,团队成员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方法,拓宽研究视野,提升团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际合作项目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和团队的国际知名度。​

六、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

6.1 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相关研究​

CO₂地质封存与利用: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CO₂地质封存与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科研团队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研究。例如,刘月亮教授团队针对特低 – 超低渗油藏,研究 CO₂驱油与封存动态协同及碳迁移演化机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 CO₂在油藏中的运移规律和封存潜力,为实现油气田开发与 CO₂减排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团队还致力于 CO₂矿化利用技术的研发,探索将 CO₂转化为有用矿物或化学品的新途径,降低 CO₂排放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低碳材料研发:在材料科学领域,学校的科研人员聚焦于开发用于能源存储与转换的低碳材料。如研发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等,以提高能源存储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推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还开展了关于 CO₂吸附与分离材料的研究,通过设计合成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实现对工业废气中 CO₂的高效捕集和分离,降低碳排放。例如,相关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型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对 CO₂具有极高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在 CO₂捕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氢能制备与应用: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在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学校的研究团队在氢能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包括水电解制氢、生物质制氢以及 CO₂加氢制氢等。例如,在 CO₂加氢制氢研究中,通过开发新型催化剂和优化反应工艺条件,提高了氢气的产率和选择性。同时,在氢能应用方面,开展了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为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6.2 非常规油气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页岩油藏开发技术:针对页岩油藏的特殊地质特征,如低渗透率、纳米级孔隙结构、复杂的流体赋存状态等,学校的科研团队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在页岩油藏多尺度相变机制研究方面,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深入了解页岩油在开采过程中的相态变化规律,为优化开采方案提供依据。在页岩油藏开采工艺方面,研究团队开发了水平井分段压裂、体积压裂等高效增产技术,提高了页岩油的采收率。例如,东晓虎副教授团队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页岩油藏纳米级孔隙流体的限域行为与传输机制,为页岩油藏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同时,团队还开展了关于减少页岩屏障对 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过程影响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新的开采方法和技术措施,有效提高了页岩油的开采效率。​

致密砂岩气开发技术:在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研究方面,学校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地质构造、储层特征、流体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机制和富集规律,为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开采技术方面,研发了适用于致密砂岩气藏的高效压裂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以及排水采气技术等。例如,相关研究团队通过优化压裂液配方和施工参数,提高了压裂效果,实现了致密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气田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了气田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生产。​

6.3 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融合创新研究​

智能油田建设: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各个环节,实现油田的智能化管理和高效开发。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地震数据、测井数据等进行分析处理,提高油气储层预测的准确性;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对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进行优化,实现油藏动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测;运用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油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运维和远程操控。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了油田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安全风险。​
能源系统安全评估与预警:周涛涛副教授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核电厂、油气田等能源系统的安全评估与预警领域。通过建立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安全评估模型,对能源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例如,在核电厂安全评估方面,团队开发的模型能够对核电厂的关键设备

七、结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高被引论文产出上已形成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工程学、地球科学等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交叉学科布局、国际化平台建设和人才梯队优化,学校具备向 “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迈进的坚实基础。未来需重点突破学科失衡、国际合作浅层次化等瓶颈,强化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使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切实转化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现实生产力。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