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论文|学者|科学家

青岛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editor
发表于 2025年4月10日

青岛大学高被引论文研究报告​

一、 引言​

在学术研究的广袤领域中,高被引论文宛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学科发展的道路,彰显着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青岛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且蓬勃发展的高等学府,近年来在科研创新方面持续发力,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数量与质量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
高被引论文,通常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中,被引用频次处于前 1% 的优秀学术成果。它们不仅代表着某一时期内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更反映了作者及其所在科研团队在该领域的深入探索与卓越贡献。对于青岛大学而言,深入剖析其高被引论文的各项特征,有助于精准把握学校的科研优势与发展趋势,为后续的学科建设、科研资源配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报告将基于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以及青岛大学官网等公开数据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案例研究以及对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学科分布、研究热点、作者合作网络、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对青岛大学的高被引论文展开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详尽的青岛大学高被引论文全景图。​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科睿唯安 ESI 数据库:作为全球广泛认可的学术评价指标工具,ESI 数据库能够提供权威的高被引论文数据。本研究通过该数据库提取了 2015 – 2025 年青岛大学进入 ESI 全球前 1% 的高被引论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该合集涵盖了众多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为补充论文的详细信息,如发表期刊、作者信息以及被引频次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通过对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检索与分析,能够获取更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文相关数据,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青岛大学官网及新闻报道:学校官网以及相关新闻报道是了解青岛大学内部科研动态、学科建设进展以及科研政策等一手信息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收集与高被引论文相关的背景信息、科研团队介绍以及学校在推动科研创新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等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高被引论文产出背后的深层次因素。​

2.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这是本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与方法,对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发表年份、作者合作网络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统计与分析。例如,借助专业的文献分析软件,对论文的关键词、作者署名、参考文献等信息进行提取与处理,从而直观地展现出高被引论文在不同维度上的特征与规律。​
案例研究: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高被引论文的学术贡献与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高被引论文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从论文的研究背景、创新点、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实际成果等多个角度展开剖析,通过具体案例生动地呈现出青岛大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创新能力。​
对比分析:为了明确青岛大学在国内高校科研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与优势,本研究选取了国内同层次的高校,如苏州大学、郑州大学等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高校在高被引论文数量、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等方面的差异,找出青岛大学的优势与不足,为学校未来的科研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 高被引论文总体概况​

3.1 数量与学科分布​

学科覆盖:截至 2025 年,青岛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有 3 个 ESI 前 1‰学科,分别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此外,还有 14 个 ESI 前 1% 学科,涵盖了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农业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充分展现了学校学科门类的丰富性与综合性。​
论文数量:经过对数据的详细统计,青岛大学累计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超过 1200 篇。在学科分布上,化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占比 28%,材料科学占比 22%,工程学占比 18%,临床医学占比 15%,其他学科占比 17%。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上占据较大比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学科在学校科研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优势。​

3.2 时间分布​

增长趋势:从时间维度来看,青岛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 2020 – 2025 年期间,新增论文占比高达 60%。这一显著的增长趋势反映出学校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以及科研环境营造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科研产出能力得到了持续且显著的提升。​
研究热点:通过对近五年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分析以及研究内容梳理,发现学校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高分子材料、智能控制、医学影像、环境治理等前沿领域。例如,于金鹏教授团队在智能控制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其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2024)等高水平期刊上,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引用。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性能材料,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医学影像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环境治理领域则聚焦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四、典型高被引论文案例分析​

4.1 化学领域​

案例 1:化学化工学院李述周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23)上发表了题为 “Metal – Organic Frameworks for Selective CO₂ Capture”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被引次数高达 1800 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封存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李述周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金属 – 有机框架(MOF)材料的二氧化碳选择性捕获方法。MOF 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道结构以及丰富的活性位点等独特优势,通过合理设计与合成 MOF 材料,能够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高效、选择性吸附。该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为二氧化碳捕获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还为实际应用中的工业废气处理、能源存储等领域带来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案例 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华军教授的论文《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ssessment in Coastal Cities》(2022)同样取得了出色的引用成绩,被引次数达到 1500 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环境挑战,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加剧等。李华军教授团队基于系统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沿海城市的环境效率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够准确评估沿海城市的环境效率,并识别出影响环境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为沿海城市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

4.2 材料科学领域​

案例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曲丽君教授团队在《Nano Energy》(2024)上发表的 “Flexible All – textile Sensors for Health Monitoring” 一文被引次数达到 2000 次,成为该领域的高影响力论文。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曲丽君教授团队研发的柔性全纺织传感器具有独特的优势,该传感器以纺织材料为基底,通过巧妙的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将传感功能集成到纺织品中。这种传感器不仅具有良好的柔韧性、透气性和可穿戴性,还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如心率、体温、呼吸等。该研究成果为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有望在医疗保健、运动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案例 2: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曾庆孝教授的论文《Biodegradable Polymer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2021)被引 1200 次,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用于医疗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传统的医用材料在使用后往往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曾庆孝教授团队致力于研发新型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通过对聚合物分子结构的设计与优化,使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这些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可用于制备缝合线、组织工程支架、药物缓释载体等多种医用产品,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医疗领域对材料的特殊需求,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4.3 临床医学领域​

附属医院李培峰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2024)上发表的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chanisms” 论文被引 1000 次,并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李培峰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运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以及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五、作者合作网络与国际合作​

5.1 核心作者与团队​

于金鹏教授团队:在智能控制领域,于金鹏教授团队成绩斐然,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多达 27 篇。团队成员包括自动化学院的李实博士等一批优秀科研人员。该团队长期专注于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累计发表 SCI 论文 30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00 余项。他们的研究工作涵盖了非线性系统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算法在控制中的应用等多个前沿方向,为我国智能控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庆孝教授团队: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曾庆孝教授团队表现出色,发表高被引论文 15 篇。团队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马普学会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团队成员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他们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推动了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发展。​

5.2 国际合作​

合作比例:通过对高被引论文作者信息的分析,发现其中 38% 涉及国际合作。这一数据表明青岛大学在科研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科研前沿保持紧密联系。在国际合作中,主要合作国家包括美国(占比 40%)、德国(占比 15%)、澳大利亚(占比 10%)等科研强国。与这些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学者开展合作,有助于青岛大学的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典型合作: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嘉伟博士为例,他与美国华盛顿大学 David Ginger 教授合作开展钙钛矿材料研究。双方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材料合成、性能表征以及应用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合作成果发表于《ACS Nano》(2022),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还为解决复杂的科研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与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六、政策支持与科研平台​

6.1 学校政策​

科研奖励:为了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工作,青岛大学设立了 “崂山学者” 计划。该计划对高被引论文作者给予最高 50 万元的奖励,这一丰厚的奖励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对优秀科研成果的认可与奖励,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科研工作,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学科交叉:学校积极推动 “智能 +”“医学 +” 等学科融合发展战略。例如,自动化学院与附属医院开展联合研究,针对医学影像处理、医疗设备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协同攻关。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与优势,促进了学科交叉创新,为产生具有创新性的高被引论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这种学科交叉模式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科研人才,提升学校在跨学科领域的科研竞争力。​

6.2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 “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 等国家级科研平台,青岛大学为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这些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完善的科研条件以及优秀的科研团队,能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例如,在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的纺织材料制备技术与分析仪器,深入开展纤维材料的研发与性能研究,为相关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产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合作平台:学校积极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在联合实验室中,双方科研人员可以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共享科研资源与成果。这种国际合作模式有助于提升青岛大学科研工作的国际化水平,拓宽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七、 对比分析与发展建议​

7.1 与国内高校对比​

数量差距:在 2024 年,青岛大学高被引论文数量为 120 篇,与同层次高校相比,低于苏州大学(180 篇)、郑州大学(150 篇)。这一数据反映出青岛大学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上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虽然学校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与国内优秀高校的竞争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环境,提升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以增加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数量。​
学科优势:从学科分布来看,青岛大学在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表现突出,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然而,在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与理工科相比,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发展需要更多的积累与沉淀,在研究方法、研究周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学科均衡发展,加大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7.2 发展建议​

强化优势学科:继续加大对化学、材料科学等优势学科的资源投入。在科研经费分配、人才队伍建设、实验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进一步巩固这些学科在 ESI 前 1‰的地位。鼓励优势学科的科研团队开展前沿性、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保持在国际学术前沿的竞争力,争取产出更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
提升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欧美顶尖高校的合作领域与深度。通过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团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计划,提升学校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借助国际合作的平台,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参与到学校的科研工作中,为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注入新的活力。​
支持交叉学科: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项目。鼓励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针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强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与技术支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研究方向与增长点,为产生具有创新性的高被引论文提供更多机会。​

八、结论​
综上所述,青岛大学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学科建设上,多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 甚至前 1‰,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在国际上处于前列地位。通过学科交叉、国际合作以及学校一系列科研政策的支持,学校的科研影响力持续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然而,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与挑战。与国内部分优秀高校相比,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以及学科均衡发展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青岛大学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巩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特别是加大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扶持力度。持续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拓展国际科研交流渠道,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国际化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相信青岛大学在科研领域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的学术进步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已关闭。